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其:兩個“其”都是指“子輩”,而不是指“父輩”。
志:志向。
沒:①看不見,就是背對父親時;②同“歿”,死掉。
行:指“子輩”在志方面的行為實踐。朱熹解釋讀去聲,即xìng,我認為應根據當下的意思讀作xíng。
歷代解釋這兩句話,總是感覺別扭,使我不能信服。首先是解釋這兩個“其”字,我認為“父子”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不是孤立的講一代靜止的“父與子”,而是一個家族長年的“父與子”;其次是解釋“在”與“沒”,由于對“沒”的解釋不忍心為“父死后”,故而解釋成“父親看不見的時候”,但看不見的時候如何能“觀”?這個“觀”,不是父親又是何人?也不怪錢穆解釋成貴族,至少這樣可以從人力財力上解釋通;最后是“志”和“行”,什么是志?什么是“行”?宋儒解釋是父在是子不敢“自專”,只有“志”,死后子就“自專”了,就是“獨行”,其意思是父親在的時候夾著尾巴做人,父親死了就可以把尾巴露出來了。
我始終認為,在腦海里理解了《論語》,并不是真正的理解它,你必須能講出來、說出來、寫出來,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以上使我感覺別扭的觀點就在于他們機械的、靜止的注解。
這句話就是前后互文。父輩人在,培養并觀察孩子的志向和行為,父輩人去世,依舊按照之前的培養方向踐行志向和行為。這才是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父母有責任培養孩子的健康志趣,但不能溺愛,不能事事包辦,要敢于讓孩子獨立自主。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講到孩子的沒有獨立性,原因是父母一直替孩子包辦30年,突然有一天,父母說:“我老了,你自己往前走吧。”30歲的孩子,這時已經是大人了,但當父母撒手時他突然就不會走了,生活無法再像以前那樣持續。跌倒,是前進的教訓,沒有經過跌倒的人,怎么能前進?這才是一個父母“觀其志、行”的正確方法。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三年:又是一個概數和確數的爭論,根據鄭玄解釋,后人有為父母丁憂、守孝三年的做法,因此這個三年在這里解釋里也是確數。
道:這個詞的解釋也很多,原因就是宋儒把這個解釋成父親定下的規矩,好與不好都是道。在他們解釋中,你把“道”發展了,就等于是“改于父之道”,即使是好的,也不能改,否則就是不孝。這個解釋自然不會被后人認同,所以歷代爭論更多,主要集中于父親是“強盜”,難道子也不“改”嗎?依舊是機械靜止的注釋,我在這里不在贅述。通過我對上面第一句的解釋梳理,把這個道確定解釋為前面所說的“志”和“行”。
這句話其實是這個意思:
夫子曾經說過:“考察一個人是不是孝,就是父輩人培養并觀察子輩的志向和行為,父輩人去世后,子輩依舊按照之前培養方向踐行志向和行為。如果三年都能按這個志向和行為進行實踐而沒有改變,那這樣可以稱得上是‘孝’了。”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當然包括哲學思想),很少把自己思想系統梳理透徹,很少專門按概念進行自我順利,比如說什么是君子?什么是仁?什么是孝?它的思想觀點大多散落在文章的段落中,像是散落在沙灘上的美麗貝殼,需要不斷的梳理發掘,通讀全篇,才能理解。
好了,回歸我們的正題,不管以什么歷法計算的三年,時間都在1000天以上。你有什么興趣志向可以堅持1000天嗎?有人曾經用一個公式表達,每天進步百分之一,一年后是原來的37倍之多。
如果是1000天呢?將近21000多倍。
看著很誘人吧?但有兩個前提:
一、你有自己的志向嗎?
二、你能堅持三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