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魏
今天是《Dr.魏的家庭教育寶典》第一期讀者問答,看到后臺的留言,在開心的同時,也是亞歷山大啊。看完大家的留言后,我把印象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一些問題抄在本子上,完成了今天這期問答。
我在《最強大腦》說過“科學是我評判的唯一標準”,那么在這里做個小修改:“科學是我回答問題的唯一標準”。雖然被稱作“叨叨魏”,但我的“叨叨”還是蠻有道理的!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及方法,希望「聰明父母留言區」會成為你育兒路上的好伴侶。
1.來自創意腦|關鍵詞:成年人、暗能量
@科科嘻嘻的文化人
培養大腦暗能量是不是有最佳時機或時間限制?比如成人之后,是不是大腦結構基本固定了,很難再有新的突破?或者創造力會有所減弱?期待問老師的解答。
Dr.魏
就像我在第一期說的一樣,人的大腦并非左腦右腦這么分工,而是以網絡的形式,神經元集體協作。人有很多種神經網絡,有的是負責執行控制的神經網絡,有的是負責大腦暗能量的神經網絡,它們類似前臺后臺。創造力需要這兩部分網絡一生協同。
從腦與認知科學角度來說,小孩子因為經驗少,他的創造與大人的創造是不一樣的。我在“暗能量”那期提到過,在教育小朋友時,我們更需要訓練他們的「發散性思維能力」、「聯想性思維能力」和「反事實想象能力」。
你仔細觀察孩子就會知道,他經常會冒出一些奇思妙想。這些創造不是急功近利,不是說一定期待孩子能創造出一些突破性的東西,這不切實際。
孩子隨機發散聯想的東西很多都不能應用到實際中。保護創造力重要的一點是保護孩子的奇思妙想,不要去打擊他,他看世界的角度跟成人不一樣。
2.來自創意腦|關鍵詞:發散性思維游戲
@木木木子
Dr.魏,你好,請問這種發散性思維游戲,三歲以下的孩子適用嗎?我擔心三歲以下的孩子所見所聞不充足,沒法使用這個方法。
Dr.魏
發散性思維,你看這個名字就知道,是從某某點出發,發散出去。也就是說你必須先有一個基礎做起始點,才能發散。比如說物體肯定是有常見用途的。如果是三歲以下的孩子,要先讓他知道物體的常用用途,才能夠知道物體的額外用途。
比如說,你的常識告訴你杯子可以拿來喝水,用發散性思維來想,你還會想到杯子可以拿來蓋住路過的螞蟻。但是,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你的首要目的是教會孩子用杯子來喝水這個用途,不能只告訴他說這個杯子能蓋住螞蟻,這就本末倒置了。
所以鍛煉發散性思維沒有年齡界限,但這里有一個大前提:孩子要具備對物件用法的基本常識,然后才開始用這個物件訓練他的思維能力。
3.來自情緒腦|關鍵詞:沒耐心、愛哭鬧
@愛做筆記的暄暄
我女兒倔脾氣、沒耐心,并且很愛哭鬧,我擔心她變成一個“女漢紙”,我該怎么辦?
Dr.魏
這位家長你好!寶寶經常哭,家長難免會心累。不過我要說的是,孩子正處于生長發育期,早期兒童性格的發展具有穩定和可塑兩個特點。也就是說,雖然會受到遺傳影響,但是后天教育、環境塑造和孩子的自我修煉也起到重要作用,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孩子0-6歲這一段重要的發育時期,家長可以通過各種教育手段來培養孩子的優點,陪伴孩子克服弱點。
不要再輕易給孩子貼上“淘氣”、“女漢紙”這樣僵化的標簽了,試著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
什么是發展的眼光呢?就是你下次在描述孩子的時候,不要再用“他很···”這種句式,改用“在···情況下他傾向···”這個句式,就是對事不對人的道理。在這個問題里,你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認知,不說“孩子很淘氣”,可以改說“在遇到困難的情況下孩子容易哭鬧” ,這樣描述問題之后,媽媽也能理智下來,下一步可以分析問題的源頭了。
4.來自情緒腦|關鍵詞:自尊心、發脾氣
@知識分享達人
Dr.魏你好,我家大寶五歲半。每次玩游戲都要第一名,輸了就坐地上哭,每次都要別人讓!搭積木的時候,如果積木倒了,就會發脾氣摔玩具。我真的不知道他為什么會這樣,求解答!
Dr.魏
孩子五歲多,處于自尊心萌芽的時期。當他衣服穿不好,積木沒搭好,會開始著急自己的能力,自尊心受到打擊。大人覺得玩游戲、搭個積木是無關痛癢的“小事”,在寶寶的眼里卻看得很重要,因為孩子每一天都是探索新世界,玩游戲就是他們在新世界進行大冒險。所以遇到困難的時候,孩子沒有經驗去應對這些挫折,就會覺得像天塌下來一樣嚴重。
其實孩子哭的時候,想必家長也著急,氣氛會比較緊張,這時候寶寶的大腦里掌管情緒的部位杏仁核會更加活躍,變得情緒化。
所以這個時候,父母需要調節一下自己的狀態,深呼吸幾次,告訴自己孩子哭鬧很正常。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安撫有助于緩解寶寶體內的壓力,然后再套用我們的情緒分析三步走緩解孩子情緒。
5.來自情緒腦|關鍵詞:低齡兒童、情緒調節
@趙磊
有家長問,兩歲以下的孩子,認知和語言能力有限,家長如何使用描述情緒、思考情緒、反思情緒三個步驟來提高孩子情緒調節能力呢?
Dr.魏
這三個步驟對兩歲以下的孩子同樣適用,但需要你更多的幫助。和幫孩子走路一樣,剛開始你要多給點力,越大越放開手。
第一步,描述情緒是表示理解,幫孩子表達出情緒。你需要像偵探一樣,發現孩子發脾氣的誘因,比如吃飯一定要用某個碗,穿鞋一定要從左腳開始,夠不到玩具受挫了,還是硬要去玩插座。
第二步,思考情緒,想想這些情緒怎么來,怎樣調節這些情緒。小孩說不出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幫他說出來,同時按照情況給他一些解決方法。比如,“你想要拿這個小熊嗎?太高了,爸爸來幫你一下。”幫他拿下來,或者是抱著他,讓他自己夠。你的每一次引導都在幫孩子豐富調節情緒的工具箱。同時,你可以做一些反思,減少小孩的“不順心”。孩子會爬了,事先把家里收拾好,做好安全措施,是不是就不用從早到晚禁止孩子做這做那造成沖突呢?
第三步,回顧并反思發脾氣的過程,指出發怒不會解決問題,溝通才能解決問題,并引導他們體會他人感受。小孩的認知能力有限,你只需簡單幫他回顧一下即可。比如,你可以跟他說,“小熊坐得太高拿不到,爸爸抱你起來就拿到了!”“插座太危險不能玩,我們可以玩積木,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