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看房手記(3):杭州的水系(下)
2017年4月22日 陳琳
本意寫這個系列,是想借著看房的機會了解當下的杭州城,然后把這種了解通過文字的形式分享給不在杭州居住的朋友們。上上周末開篇草草寫了500字,導師留言“太短了”。于是上周末認真寫了1500個字,然后才知道正經寫作如此不易(瞬間對吳曉波寬容了許多)。另外一個感受是,對于你寫作的主題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料、長時間的關注和研究以及充分的思考,寫起來只能是了無新意而又力不從心。所以玩票是危險的,以后還是老老實實地寫一些業務相關的法律評論吧。
不過既然寫了杭州水系(上),那無論如何也得把(下)寫完,雖然只是一些極為粗淺介紹。在上篇提到了錢塘江和京杭大運河,下篇簡要地介紹一下西湖和市區河網。照樣的,知識產權歸屬于百度文庫、百度百科以及新浪博客。
西湖
關于西湖的成因,近代學者從地形、地質、沉積及水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考證,其中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西湖是由海灣逐漸演變而生的一個潟湖。民國九年(1920年),科學家竺可楨考察西湖地形后發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稱:“西湖原是錢塘江左邊的一個小小灣兒,后來由于錢塘江泥沙沉淀下來,慢慢地把灣口塞住,變成一個潟湖。”竺可楨還從沉積率推斷,西湖開始形成年代距今一萬二千年前。
西湖湖盆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西湖處在杭州復向斜軸部北東傾伏端的丁家山組砂頁巖分布區,湖盆原是砂頁巖被剝蝕后留下的長條狀構造盆地,后因黃尖組熔結凝灰巖的填充,盆底顯得淺平;另外一種說法是,西湖底部基巖大部分巖性與寶石山——葛嶺的一致,原始湖盆實則是以六公園為中心的破火山口發展起來的陷落盆地。1950年后,地質部門對西湖湖中三島和六公園地質鉆孔取樣分析,認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晚侏羅紀時,以今六公園一帶為中心,曾發生過一次強烈的火山爆發,寶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積下大量火山巖塊,由此,曾出現火山口陷落,造成馬蹄形核心低洼積水,即西湖雛型。
歷代以來,對西湖的稱呼繁多,但是只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據說蘇軾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上《乞開杭州西湖狀》于宋哲宗,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同年四月,蘇軾動員20萬民工疏浚西湖。
蘇軾在《乞開杭州西湖狀》中列舉了重開西湖的五個理由:
第1, 也是首要的,西湖往日為放生池為君上祈福,怎么可以說干了就干了呢,西湖干了這些蛟龍魚鱉就要死了呀,臣怎么看的下去呢。(又紅又專的劉主席,講政治不是你的錯呢,上有好之,下必從焉。蘇軾寫個官方文件也得要講政治啊。)
第2, 杭州原是江海之地,地下水咸苦難飲,唐朝的時候那誰誰誰引西湖水入城開了六口大井,才解決了杭州人民的喝水問題,杭州城才繁榮起來。如果到時候湖水干了,杭州城的老百姓沒有水喝又四散而去,繁華的杭州城就又沒有了啊。(水是民生是城市繁榮一等一的大事,翻新聞看到2014年郭金龍就在北京市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明確提出北京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后來就有了赤果果動用行政權力疏散北京人口的大通州和雄安,這樣就很容易懂了。)
第3, 當年那個白居易就寫文章說了,西湖水可灌溉農田,沿河千頃農田有賴旱澇保收,可免兇年饑歲。咱現在的農田雖然沒那么多,但是毗鄰下湖數十里的地方,種植出產的茭菱稻谷仍然是大大的呀。(毗鄰下湖數十里出產茭菱稻米之地,從地理位置上看,貌似就是杭州城如今新興的城市中心,錢江新城。)
第4, 如果西湖深廣,西湖水就可以來補充運河呀。西湖沒水,就得引錢塘江水補充運河。江水哪有湖水好啊,泥沙那樣多,用不了幾年就要調集民工士兵疏浚河道,運河又流經市區十余里,又是泥沙又是疏浚的人,擾民啊。(西湖水,錢塘水,運河,杭州城,果然是相生相依,如此這般活生生地交織在一起。)
第5, 天下官營釀酒業的興盛,沒有哪里比得上杭州的,每年收稅多多的。釀酒的水,仰仗西湖啊,如果西湖沒水了,不得勞人費力去取山泉,成本暴漲啊。(沒想到杭州不止于魚米之鄉,釀酒業在大宋也已經名動天下是妥妥的政府錢袋子了。)
附:蘇軾《乞開杭州西湖狀》(節選)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唐長慶中,白居易為刺史。方是時,湖溉田千余頃。及錢氏有國,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開浚。自國初以來,稍廢不治,水涸草生,漸成葑田。熙寧中,臣通判本州,則湖之葑合蓋十二三耳。至今才十六七年之間,遂堙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來,水淺葑橫,如云翳空,倏忽便滿,更二十年,無西湖矣。使杭州而無西湖,如人去其眉目,豈復為人乎?
臣愚無知,竊謂西湖有不可廢者五。天禧中,故相王欽若,始奏以西湖為放生池,禁捕魚鳥,為人主祈福。自是以來,每歲四月八日,郡人數萬,會于湖上,所活羽毛鱗介以百萬數,皆西北向稽首仰祝千萬歲壽。若一旦堙塞,使蛟龍魚鱉,同為涸轍之鮒。臣子坐觀,亦何心哉!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一也。杭之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咸苦,居民零落,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井邑日富,百萬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狹水淺,六井漸壞,若二十年之后,盡為葑田,則舉城之人,復飲咸苦,其勢必自耗散。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二也。白居易作《西湖石函記》云:“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灌十五頃;每一伏時,可灌五十頃,若蓄泄及時,則瀕河千頃,可無兇歲。”今雖不及千頃,而下湖數十里間,茭菱谷米,所獲不貲。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三也。西湖深闊,則運河可以取足于湖水。若湖水不足,則必取足于江潮,潮之所過,泥沙渾濁,一石五斗。不出三歲,輒調兵夫十余萬功開浚,而河行市井中,蓋十余里,吏卒搔擾,泥水狼藉,為居民莫大之患。此西湖之不可廢者,四也。天下酒官之盛,未有如杭者也,歲課二十余萬緡。而水泉之用,仰給于湖,若湖漸淺狹,水不應溝,則當勞人遠取山泉,歲不下二十萬功。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五也。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
市區河網
古代杭州城內河道眾多,縱橫交錯。由于歷史久遠及人為因素,市區河道變遷甚大,原來的市河、茅山河、里橫河等今已湮廢,浣紗河、橫河等河道在1969~1970年間被改建為防空坑道。現存的市區主要河道有中河、東河、貼沙河、古新河等。
杭州城里有一條經常被提起的交通干道“中河高架”,仔細看了一下,其之所以命名的“中河”來頭比它大多了。中河。南北縱貫杭州城區中部,河道開鑿于唐代,唐代稱沙河,宋代稱鹽橋河,清代始稱中河。民國17年(1928)《杭州市水道溝渠調查表》載:中河自鳳山門外之四駕橋到武林門外之清河閘,河長7715米,寬8~13米,南接龍山河,水流方向由南向北匯入上塘河。經八十年代大規模治理,中河南起鳳山橋,北至新橫河橋,全長6400米,河寬8~10米,河水經艮山門流入京杭運河。
而與杭州城西主干道天目山路幾乎平行的一條河,沿山河,古稱西溪,是杭州城西的主干河。南宋年間閑林、蔣村一帶的農副產品和絲織品,通過沿山河,源源不斷運往皇城。沿山河發源于余杭區閑林鎮與富陽市受降鎮交界的板照山麓,經留下,沿天目山路一路向東至古蕩,在保俶路八字橋大拐彎后向北,改稱西溪河,過文一路后并入余杭塘河,最終注入京杭大運河。
而我每日順著天目山路從住所走到辦公室,一路美麗的水景風光,就是來自于這條沿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