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的父親去世了,父親生前一直有個愿望: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圣。因為看到哥哥的愿望還沒實現就去世了,尼瑪扎堆的叔叔要趁自己身體還好為自己和哥哥去朝圣。
于是尼瑪扎堆決定完成父親的遺愿,帶著叔叔去岡仁波齊。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圣隊伍。
有帶著孩子,即將臨盆的孕婦;有因為殺牛太多覺得罪惡太大,要去求得神的原諒,家徒四壁的屠夫;有自幼殘疾的少年;還有因為蓋房子,死了兩個人,要去為死者和自己祈福的男子……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
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徒步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岡仁波齊》最動人的地方在于這些小細節:朝圣的一行人在幫助他們的老人家中虛心地聆聽教誨,又熱情地幫助老人干農活。年幼的小女孩感冒頭痛,在漫天風雪中稍作停留后依然篤定地繼續跪拜。
路遇雪崩,山石崩落,如果是其他人會落荒而逃,卻擋不住他們繼續無動于衷、一榜一眼的磕長頭。
遇到寬寬的淺溪,停下,猶豫了一會兒,看到有車順利開過,便毫不猶豫的穿著棉襖撲入水中繼續磕頭,然后全部濕淋淋的起來換衣服。
最讓人驚奇的是,隊伍中的孕婦,走了幾個月后產期到了。孕婦夜里肚子痛,丈夫開著行李車送她到附近醫院生下了孩子。爺爺奶奶知道后從家里趕來看孩子。
我以為母子倆會和爺爺奶奶回去了,沒想到過幾天她們帶著孩子又回到隊伍中。正常產婦要坐月子,有的除了父母幫忙,還要請保姆,請月嫂。難以想象,她就在朝圣路上完成了坐月子。幾個月后夫妻倆還輪流把孩子背著磕頭。
疾病、生育、雪崩、溪水都沒能阻止他們前進的腳步和額頭必須碰到地面的磕長頭。一只小蟲子,卻讓屠夫停了下來,在磕頭時等這只甲蟲慢悠悠地爬過。
在離拉薩100公里的時候,裝行李的車被追尾翻車,撞壞了車頭。因為撞他們的那輛車上有人呼吸困難急需救治,他們沒有追究責任和任何賠償,就讓他們快速離開。然后男人們棄了車頭,拉著車往前走。
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拉著拖車的幾位男子,走一段停下來,重新回到此前他們開始拖車的起點,一步一拜地補完了因為拉車而“錯過”了的這段路。
在藏傳佛教的信仰里,沒有磕頭走過的路便不夠虔誠,雖然沒有人會因為他們需要拉車而指責他們“漏掉”了這一段路,但他們并不想在關乎信仰的事情上,耍一點小聰明。
從大雪紛飛走到綠草如茵,終于來到了拉薩,朝拜完布達拉官,他們去心目中的圣山——崗仁波齊的錢沒有了,于是他們留下打工,賺夠錢了再繼續走。最后的鏡頭是朝圣的他們走在白雪皚皚的茫茫天地間,猶如一尊尊塑像。
電影一開始,看到他們往前一撲游泳式的動作,我還覺得好笑,還在數他們走幾步磕一下,手拍幾下。后來聽到老者教他們的要怎么做,“磕頭的時候要把眾生的平安幸福放在心里。″以及這些小細節,我被深深感動,開始思考:
電影中的朝圣者們最終會獲得什么?是心靈的凈化與滿足,還是生活的祥和與安康?
尼瑪扎堆他們的朝圣是帶著心中篤定的信仰走向目的地的過程。這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以及追尋信仰的方式,他們在天地眾生之間,面對佛主面對自我,無愧且坦蕩。信仰賦予他們充盈和堅實的內心,最終達到平和與安寧。
而被物質至上浸泡得快要麻木的當下,我們的心底是否有過思索:我們疲于奔命的那些事,可曾有那么一兩件,是真正遵從于自己的內心?
當國人信仰缺失,只信″錢″時,當“理想″已成為我們自嘲式的說法時,我們內心深處的小角落里,其實還深埋著我們的理想與信仰,只是我們不夠虔誠,不夠堅定,不夠堅持。
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的朝拜者,用著自己的方式而已:眾生皆平等,只是有人更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