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2018一開始就很不順利,感冒發燒皮膚過敏,等我好點兒的時候,2018已經過去兩個星期了。我好像總是被時間拋棄。
在頭重腳輕的日子里,我看完了畢飛宇的《小說課》,寫了七八頁的讀書筆記,算是我2018年讀的第一本書。
生病總讓人想起很久遠的事情,我想起高中課堂里老師講魯迅,好奇他逃學時讀的《山海經》里都是些什么以至于讓他那么癡迷,于是我便開始讀《山海經》了。
我像個高中生一樣學習文言文,生僻字一一備注。我第一次發現我不認識的漢字比我去過的地方還要多。真不曉得,下筆又冷又硬的魯迅逃課讀《山海經》的時候,是不是也抱著一本漢語字典在查字啊?
2.
在大家都關心李小璐出軌的時候,我只關心《山海經》里牛身人面四腳一手的山神。作為寫手,我是失敗的。我不愛追熱點。我寫不出能夠讓大家在午夜的被窩里感同身受、兩眼抹淚的情感雞湯。
我也不善于整理,我寫不出《2017年,我讀了五十本書,推薦給你這七本》類似于這樣的文章。我更文的速度永遠要慢于同期的伙伴。
比起這個世界,我更在乎自己的內心。
我開始重新認識自己,重新了解自己,我覺得一個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會做什么、以及想做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個冷不丁就冒出了佛系人生的年代里,朋友圈里都是怒斥韓寒叛變的文字。那個曾經以退學為傲,曾經怒批教育體系的韓寒,也會有一天發文說自己后悔退學了。
我明白很多人為什么會冷嘲熱諷這樣“中庸”的韓寒。因為他曾經代表著我們可望不可即的自由。
我們習慣了他的憤世嫉俗、喜歡看他去罵、去反抗,我們渴望他能夠去干掉一切,連同我們那時最痛恨的中國教育體制。
但是,那個恃才傲物的韓寒也開始和世界和解了。
從一個滿身鋒芒的少年,到一個能夠反省自己,與自己,與世界和解的柔軟中年,韓寒把他對全世界的傲慢從書里,搬到電影里,也藏在他臉上的皺紋里。
3.
我喜歡17歲的韓寒代表的自由,但我不喜歡那個韓寒,我喜歡這個中年的韓寒。
很少能有人鼓起勇氣說,我錯了。不是所有人都會反省自己,也不是所有人都敢否定自己。但中年的韓寒做到了。
有人說,韓寒打臉了。但我覺得成長就是一個打臉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自我反省的過程。只有不斷的鞭策,自省,不斷的重建自己,才是成長。
也有人說,在這個佛系社會里,韓寒也佛系了。不,韓寒不佛系。佛系是不作為,與自己握手言和并不是佛系,怎么能和韓寒掛鉤呢?
我們的人生,沒有韓寒的那樣萬眾矚目,但都有各自激昂熱烈的戰場,也有策馬揚鞭的時刻。我們也像17歲的韓寒那樣,活得中二,狂妄,天下獨我。
生活中處處都有戰場,但人,要活得不膈應才好。是要活得像一塊玉一樣,溫文爾雅的才會舒服。
像朱自清《荷塘月色》里溫柔如水的月色,而不是嬌艷爭香的荷花,像汪曾祺《受戒》里“驚起一只青樁,擦著蘆葦,噗嚕嚕嚕飛遠了”的結尾,言已盡而意無窮的留白。
這樣的人生狀態是從容淡定的,是讓人覺得舒服的。
中年的韓寒是這樣,我們也會是這樣。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明白以什么樣的狀態生活,怎樣去成就更好的自己。
4.
很多人把佛系掛在嘴邊,但我說,那并不是佛系,只見你不想做事,也沒見你吃肉的時候少吃兩塊,算什么佛系?
人如果沒有行動力,那和咸魚有什么區別?
我的2018,我想吃肉,想喝酒,想要黑白分明,想要努力愛,想變成季節里忽大忽小的風,想要像一枚炸彈,砸向光明的背面。
我期待著自己能夠成長,能夠學會利用時間,能夠將知識整合,能夠與這個世界同桌談判,微笑和解的那一天。
注:無戒365天極限挑戰日更營寫作訓練第2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