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親
范家生
參加面試中出現(xiàn)一道題:某媒體刊發(fā)了一位母親寫給孩子的公開信,標題是“寫給即將步入工作崗位的你”。信中有母親對孩子成長的點滴回憶,這其中有驚喜、快樂,也有失落、沮喪,但更多的是對孩子的未來的期望……假如你是這個孩子,準備寫一封回信,你打算說些什么?
雖然時間過去將近半年,但尤記其中一個女孩聽到題目后,還沒答題,淚水就順著臉頰向下流。在她的“回信”中才得知她是單親家庭長大的,而且現(xiàn)在自己也做了母親,懂得并理解母親是多么的艱辛與不易!這不禁勾起了自己對母親的回憶。
我的母親是個童養(yǎng)媳,也是位堅強的女人,更是位善良樂觀的媽媽。母親在外婆去世不久,便成為父親沒過門的小媳婦。那年,母親九歲。母親在咱家的日子并不好過,半個世紀后的今天,母親和我們談起往事,依然不能忘卻那深深的痛。而我的父親,三歲時便成為了孤兒,也許是生活的困苦與艱難,養(yǎng)成了一種怪異而又有些偏執(zhí)的性格,這也就注定了母親一生的艱辛與困苦。記憶中父母每天趕著下地去掙工分,即使如此,一年到頭依舊掙不到足夠的糧食來養(yǎng)家糊口。勤勞的母親便想著法子挖些野菜回來做成吃的。我清楚地記得,家里來了客人,母親在燒菜的鍋邊轉(zhuǎn)一圈玉米餅子,那就是待客的最好食物了。今天的孩子可能無法想象那種生活的艱難,可我每次含著指頭望著那黃燦燦的玉米餅的感覺不亞于現(xiàn)在孩子們留戀精美玩具和豐美食物的眼光。多年之后想起,我的心中依舊會泛起陣陣的痛,一種緣于貧窮對生活的無奈心痛。由此,也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始終蘊藏和培植著一種勤勞與儉樸的農(nóng)家情懷。
隨著年齡增長和閱歷豐富,對往事的記憶越來越久遠、越來越深刻,而有些往事越想忘記,卻發(fā)現(xiàn)記憶得越深。當母親和父親被一聲哨子召集去了地里,于是,所有的涮鍋洗碗、打狗喂豬等家務活便一古腦地留給了我那才九歲的姐姐。一個冬天,由于姐姐沒有及時照顧好弟弟,讓他尿濕了褲子,晚上母親收工回來,非常氣憤地將姐姐的褲子脫了,用雞毛撣子打得我那九歲、剛與桌角一般高的姐姐在兩間茅草屋里滿地跑,我和弟弟嚇得沒命地哭。那一刻,使我和弟弟知道了母親的嚴厲。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和弟弟對母親的吩咐都不敢有絲毫的猶豫,這也許就是中國幾千年來傳下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傳統(tǒng)吧。在我離家四年之后探家時全家人圍在一起閑談的時候,我向我那已經(jīng)上一年級的外甥女說起這件往事的時候,姐姐摟著女兒就哭了,母親也掉淚了,我那剛過門的弟媳婦也不禁跑進了新房。
我想,這不是在訴苦,這是人生的一種教育,一種深邃的、刻骨銘心的對貧窮的追憶和對美好生活的珍惜。隨著歲月的沉淀,這樣的往事也逐漸成為古董,只能珍藏于我們的心靈和腦海深處,但感謝生活的饋贈、感恩父母養(yǎng)育的艱辛的心情卻始終在跳動,并隨著血脈在汩汩流動。也許,離家多年一直生活在省會城市中的我,依然能夠始終保持質(zhì)樸的生活習慣,這既是生活賦予我的經(jīng)歷,更是母親諄諄教誨的結果。
姑娘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被,不僅可以在家中勞動幾年,出嫁時還可以為父母掙一份不菲的禮金,這在我的家鄉(xiāng)現(xiàn)在還是這種風俗,否則,別人還以為你的女兒有問題,甚至有時連過了門的婆家也看不起,因此有心想成全親家不添難,但為自己女兒的將來,也不得不如此。姐姐找對象時,首次去男方家叫“看門頭”,困難一點的,禮金也得一千六左右,當然多的不限。那年,姐夫家給我姐的就是這個數(shù),母親只收了一千二百元,并在姐夫來我家的時候又退回了四百元,這多少已令鄉(xiāng)鄰側(cè)目并竊竊私語了。而且,更讓鄉(xiāng)鄰意想不到的是姐姐的婆家居然是住在大山深處,人們始終認為,山里的姑娘能夠走出來已屬不易,哪家還愿意把自己的閨女嫁到那種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去。當時母親也勸過姐姐,可我那憨厚直爽、淳樸可愛的姐姐偏偏死心眼:她喜歡。雖是媒妁之言,但多少也有點自由戀愛的味道,因為所有都是姐姐自己作得主。出嫁的日子到了,男方過意不去,又送來了一千六百元錢的禮金,母親照收不誤,連同那八百元錢一起,為我姐姐置辦整整三輛手扶車的嫁妝,這件事讓很多當家的男人都不得不佩服母親的大度,因為它并沒有辦得象別人想象的那樣,母親活得很有志氣,很有一點男人的血性,并不因為這個家庭貧窮而讓別人看出許多笑話抑或在背后指指點點。隨著歲月的雕刻,這些往事在我的記憶中越來越深刻,越來越清晰,使我始終牢記母親的教誨:人不要窮得沒有了志氣和尊嚴,要學會挺直腰桿做人。
外公一生是漂流、浪蕩的一生。唯一的舅舅在三十幾歲就因患上肝癌而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在兩個表姐被外公拉扯成人相繼嫁出去以后,外公便成為一個孤獨的老人。在四個女兒中,母親走出了“嫁出門的閨兒潑出去的水”的陋習,承擔起了贍養(yǎng)義務,將外公從山里接了出來。善良的母親并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也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是通過點滴的生活瞬間來影響和教育著她的兒女:為人子女要孝道。外公在我們家安祥地生活了四年便離開了我們,永遠地走了。農(nóng)村的風俗是沒有男丁那喪事是比較難辦的。因為“摔勞盆”、領棺下地等事情必須由男人來完成,然而所有這些都由我的母親一個人來做了,這在當時我的故鄉(xiāng)還是獨一無二的,也曾遭到家人的反對,但都被母親說服了,同樣,這件事也在那片山村引起了轟動和引發(fā)了爭論。事隔多年,回想這件往事,我還心存感動,從心底油然而生對母親的敬佩。
母親是一位樂觀的農(nóng)村婦女。雖然生活拮據(jù),卻一直供我上學念書,但她沒有得到她所期望的,九二年的那個夏天我落榜了。因為貧窮阻止了我的復讀夢,當有人發(fā)出“農(nóng)民怎么那么窮”的疑問時,我最能讀懂貧困老區(qū)的那些父母的艱辛和孩子對美好生活所流露出來的希冀眼神,因為我對那種貧困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和體悟。也就在那年冬天,母親替我報名參軍,我是流著淚、帶著滿腹的委屈走進了部隊。俗話說,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因此鄰居的孩子自愿去當兵時,他的母親拿著萊刀要砍接兵干部,并以上吊尋死來要挾自己的孩子而終于使他未能如愿。我沒有反抗,沒有抵觸,我知道不能讓母親傷心。當新兵連那瘋長的思家、想念母親的心情占據(jù)我整個心靈的時候,我那白發(fā)親娘平生第一次照了張相片寄來,弟弟在來信中說:哥哥,自從你走后,媽媽晚上都睡不著,想你,時常一個人半夜爬起來流淚。我不禁失聲痛哭,發(fā)誓一定干出成績。三年后,當我戴著紅肩章踏著隆冬的清冷在村口那顆老槐樹下看見母親那親切的身影時,不禁長跪不起。那一刻,親情讓我淚流滿面;那一刻,母愛讓我維系終生。
我的母親,就像許許多多母親一樣,平凡而普通,樸素而堅強。她們用自己的行動,教會孩子健康成長,幫助他們成家立業(yè)。母親在,家就在;母親在,幸福就不會走遠。
?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