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個人感情色彩較重,你或許不贊同其中的偏激和消極。
所以你看著辦吧。
“在試圖成為父母之前,人們或許應該確保自己懂得怎么做父母。別在家里做實驗。”
我一直都不理解人們為什么會不理解自殺,就像他們討厭自殺的人一樣,我也討厭他們,并且我詛咒他們。詛咒什么呢。愿他們會有相同的痛苦。
其實這是個經常會被人談到的話題,人生的痛苦與壓力。想一想這些話,“你們這一代人已經很幸福了,我們小時候吃都吃不飽”“你整天上學能有什么壓力,我們天天掙錢供你才叫累”“年紀輕輕的能有什么煩惱別整天沒事兒找事兒”。很熟悉對吧,但我只想說一個詞——Bullshit!同時我真的很想對說這些話的人,不管是誰,都說一句”F You“!
抱歉我情緒有些激動,說到情緒,可能有些人覺得寫影評這種東西最好要客觀中立一些,不要帶太多激烈的個人情感,因為畢竟你是在介紹一個客觀的事物給客觀的讀者。
有時候我覺得這樣也對,但有時候,又覺得缺了點兒自我。如果一部電影,一本書,一個劇沒有引起你強烈的情感波動,那你向別人介紹它的立足點又在哪里呢?所以請原諒,我必須要爆粗口。
影片中的角色,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不管是盡職盡責的老師,還是看上去有些瘋瘋癲癲的老師,不管是一直受到外界敵視的學生,還是在課堂上故意搗亂的學生,都很讓人心疼。
其中有個很貼近我們生活的姑娘叫Meredith,她的畫畫和攝影技術都非常好,人也很善良,第一節課就為老師制止調皮學生的搗亂行為,同時她也愛看書,這么好的女孩兒有什么問題呢?
法國人貝格伯德說過”我夢想有這么一個世界,人們可以因為一個逗號而去死“。雖然這句話的本意可能并不適用于Meredith,但我還是想”曲解“一下。
她的攝影技術很好,可她”稱職“的父母一點都看不上那些創作欲望,只一心想讓她上斯坦福和普林斯頓;
她很善良,可她很胖,所以并沒有什么朋友;
她遵守課堂秩序和老師要求,可她得到的永遠都是“胖婊子“和”拍馬屁的傻逼”這樣的回應。
所以問題在哪兒呢?問題就在于生活的殘酷,在于那第一個逗號之后的句子,在于我們永遠沒辦法逃脫這一切。貝格伯德希望人們可以因為他的逗號去死,但事實上,更多的像Meredith一樣的人卻因為那第一個逗號而變得支離破碎。
至于Meredith的結局,第一次看的沒那么仔細,再看的時候才發現在開頭部分已經做了暗示,秘密就藏在那篇作文里:
“她本是一個很恬靜的女孩兒。她從來沒有對生活不滿,她為什么要不滿呢?我和她母親總是竭盡全力地滿足她,為什么忽然間她變得如此易怒,如此刻薄和悲苦呢?我們不知道。老實說,我覺得這不是我們的緣故,我們是稱職的家長。但是,我們對她的辛勤培育換來的是她自殺了。我那愚蠢自私的孩子啊,她永遠也去不了普林斯頓大學了。”
你感受到這其中滿滿的諷刺意味了嗎?
沒錯,就是這樣。
在Meredith將死之時,有個老師抱著她不停地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那個人是真的心疼Meredith并感到內疚,那個人就是這部電影的主角——Barthes。
Barthes是一名好老師。他懂得如何與這幫好像生來就是以搗亂為己任的學生交流,他懂得如何用學生能接受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教給他們知識,他懂得閱讀在娛樂時代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他懂得學生的痛苦,懂得生活的壓力是在怎樣地不斷折磨和摧殘著這些孩子。
其實我很想說這是對教師而言很關鍵的一點,但仔細想想,這好像不太公平。教師的責任的確很重,但我們也的確不能把影響孩子一生的最重的擔子放到他們肩上。我們應該問一問,像影片中的老師一樣,好好地問一句:“家長都去哪里了呢?”
他們當然在。
在主任辦公室的咆哮里
在電話那邊的不耐煩里
在Meredith承擔的蔑視與羞恥里
這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操蛋的父母。哦或許我們之中沒有你,a lucky dog。
這個世上從沒有一個人能對另一個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但同類人之間的理解度確實要高于異類(這個異類沒有貶義的意思,只是對客觀事實的描述)。
富人不懂窮人的營養不良,窮人不懂富人的三高現象;家庭美滿的人從沒見過父母爭吵打架的場面;喜歡扎堆的人認為獨來獨往中充滿了可憐的孤獨感。而正常人,那些所謂的正常人,他們每次談到抑郁癥的樣子都讓我感到惡心。
其實這已經不單單是同類對異類的不理解了,有些東西里分明就隱含著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歧視。歧視這個詞,這個度很難把握,我承認我現在還不能完全地掌握并說清楚,這一點我以后一定會慢慢學習,但目前少數人處于不公平的地位確實是個事實。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人為什么會自殺?——你說為什么?不想活了唄,活著太痛苦了唄,這有什么不能理解的?是,我們是應該深究一下人自殺背后的原因,但問題在于有那么多的人把本應該放在那些害死這個孩子的人身上的指責,放在了這個孩子身上。(我并沒有特指M,有無數的案例都是如此)
或許你覺得我太過自私冷血,但這就是我的真實想法:
我從來不覺得尊老愛幼和孝敬父母適應所有的情況。你尊敬一個人絕不是因為他活的時間長,而是因為他值得尊敬(想想那些倚老賣老的人和可惡的熊孩子);你孝敬父母也絕不是只因為他們生了你,而更應該因為他們真正用心地培養了一個人。所以對于那些因自己失職而導致孩子自殺的父母而言,說句難聽的,他們的痛苦是應得的。
我偏激嗎?是的。
我冷漠嗎?是的。
所以呢,你還想說什么?
有些人會想我們不應該對父母這么苛刻,畢竟不是每對父母在成為父母之前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我同意,心酸而無奈地同意。
Barthes在電影中說:“在試圖成為父母之前,人們或許應該確保自己懂得怎么做父母。別在家里做實驗。”但實際上,很多人就是在拿家庭做實驗,把家庭當戰場,真是要了命了。
兩個人不懂得怎樣當父母,可能是因為他們本身的父母就有問題,也可能是因為他們自己隱含的巨大問題。這就是問題了,為什么會這樣呢?為什么父母和子女會處在一種互相傷害的境地呢?
我真的不知道,你知道嗎?
如果我身邊有人要自殺的話,我不會一味地攔著他,我會跟他說:
我明白你的痛苦,我理解你的感受,如果你真的要自殺,我不會阻攔,但有三點我必須要講清楚。
第一,你必須跟我保證你是真的想清楚了要走這一步,而絕非一時興起;第二,你必須讓我見你最后一面,我并不是說一定要親眼看著你離開,但我一定要有最后的機會跟你再說說話;第三,失去你會讓我很難過,很難過很難過,但我尊重你的決定,因為我并沒有權利讓你痛苦地活著。
So,good luck,thank you ,i will miss you.
扯了這么多,還沒有說AB,不是國內某位女明星,而是實力派奧斯卡影帝——艾德里安·布洛迪,也就是本片中的Barthes.
我曾經有一天突然想到一個念頭:要和與自己靈魂契合,三觀一致的人在一起,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如果提到AB,我想的是艾德里安·布洛迪,你想到的是全是angelababy,那就直接拜拜吧。
所以各位,擦亮眼睛啊。
我接觸AB真的是比較晚,最開始就跑到了《布達佩斯大飯店》那里,不過所幸,我看到了《超脫》這部影片,沒有錯過他,有時間再刷《鋼琴師》。
這部電影名字叫《超脫》,可是里面的人從頭到尾都沒有擺脫掉自己過往和如今的不幸,這才是生活的樣子,哪能說忘掉就忘掉,說強大就強大呢。生存還是毀滅,都有其理由,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路,屬于你的沒有負擔的路,然后慢慢走下去。
? ? ? ? ? ? ? ? ? ? ? ? ? ? ? ——end
(同名公眾號 你能喜歡我很開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