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有感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今天難得有閑暇和興致,拿著書籍上塵封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來閱讀,確實有新的體會。是否可以如孔圣人所說,可以當老師,我卻不清楚,現在便執筆以記之。
自古以來以少勝多的戰役相對要少,因為勝利的條件相對來說太苛刻了。因此,只要是以少勝多的戰役都被廣為流傳,其中最為著名的則是:官渡之戰,淝水之戰和赤壁之戰。而這三大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中有兩個是發生在三國時期,并且都與曹操有關。
官渡之戰:袁紹擁兵七十萬,敗于只有七萬人馬的曹操。何也?成于團結,敗于分歧也。曹操利用袁氏集團內部的矛盾分歧,抓住機會,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戰爭的關鍵便是曹操這方的武將和謀士團結一致,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荀攸、許攸和荀彧獻上計謀,都能馬上等到很好的是實施。而袁紹則反之,以幼子有病為辭拒絕采納謀士田豐的計策;因為許攸家人犯法,不采用許攸的計謀等。最終結果:曹操以7萬兵力戰勝,擁有70萬兵力的袁紹,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曹操擁兵八十萬,敗于只有五萬人馬的孫劉聯軍。何也?成于團結,敗于分歧也。周瑜利用曹操兵馬主要是北方人,不習水性(俗稱:旱鴨子),而能操練水軍的蔡瑁和張允不是曹操的心腹。便設反間計,利用前往東吳刺探軍情的蔣干,向曹操獻上蔡瑁和張允陰謀反叛的報告,曹操一時沒有分別其真偽,就召喚蔡瑁、張允二人前來,蔡瑁、張允二人不知其意,被曹操令武士推出去斬首。而劉備和孫權便是團結一心,拼死抵抗曹操大軍,此消彼長,孫劉聯軍便戰勝了擁兵八十萬的曹操,為后面的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從這兩次著名的戰役,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成于團結,敗于分歧。即,再強大的力量,出現分歧后,便會被團結一致的力量給擊敗,哪怕是薄弱的的力量,匯聚而成,也會有勢不可擋的強大,變成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除了三國中的例子外,還有許多類似的故事,例如戰國時期著名的將相和,又例如民間諺語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戰國時期的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因此趙王被封了上大夫;在秦王設下的澠池之會中,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而老將軍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后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即便偶然遇到廉頗的馬車,也是早早的避開,不與廉頗發生碰撞沖突。后來廉頗得知藺相如的禮讓,是以國家大局為重,于是便向藺相如負荊請罪。藺相如也原諒了他之前的無禮行為,兩人合好了,齊心協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趙國的文臣武將,團結一致,使得強大秦國想攻打趙國,也無從下手,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從前有一座山,山里有一座廟,廟里住著一個和尚,廟里沒有水井,如果和尚要喝水,卻有只有用水桶和扁擔,到山下挑水喝;不久廟里來了一個瘦和尚,和尚們要喝水,于是兩人就到山下抬水喝;幾個月后,廟里來了一個胖和尚,和尚要喝水,也得去山下打水。可是問題出現了,一根扁擔只有兩頭,一個和尚可以挑水喝,兩個和尚可以抬水喝,三個和尚的話,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結果水桶和扁擔被丟棄一旁,三個和尚也就慢慢地都渴死了。
無論是《三國演義》中袁紹的失敗,孫劉的成功,還是《將相和》、《三個和尚》的故事,一一說明了成功來源團結一致,失敗在于內耗分歧。正如我們聽到的歌聲一樣“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
不管我們從事什么職業,不管我們在家庭中扮演什么角色,只要我們牢牢記住,成于團結,敗于分歧,并善于和他人團結協作,我們的工作一定會更加順利,家庭一定會更加和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