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開學季,又將有無數的大學生,投入大學這個社會大機器里。而可能很多大學生還不知道,他們幾年之后才需要經歷的職場生涯,其實從現在開始就有坑了。這些坑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高中老師說、父母想要和懲罰自己。
高中老師說
或許,在我們的高中時代,聽老師激勵我們的話中有一句就是:等你們上了大學,就輕松了。
正常老師說這句,都是想緩解我們的學習壓力。但是···實際上這句話挺坑的,因為他所講的絕對不是大學的學習壓力比較小。頂多是說,大學上課的時間沒高中那么緊。但絕對不是說大學的學習壓力小。甚至,如果你真的想在大學學好課程內容,你需要花費的精力要比高中多得多。這一點把兩個學段的科目放在一起對比一下就能明白。高中的時候,你花三年學好六個科目去參加高考,檢驗你的方法是考試。而大學,你要學的是十五到二十幾門學科,更別說每一個科目背后可以深入延伸到什么地步(例如建筑學,從年代上還有古典建筑、現代建筑;從文明角度可以分為西方古典建筑和中國古典建筑···),想簡單的僅僅把發下來的書本研究透都是一個相當費勁的事情,更別說學完之后,你要立刻被拉到社會上檢驗了。
由社會發展的層面我們也可以看出,高中教材基本上要好幾年才改版一次,即便改版,所變動的內容也是很少的。而中國當下的發展變化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大學所培育的人才都是要供社會發展所需的,所以它的專業、科目、設備都要隨社會發展去改變。就像電腦這東西,也是從九十年代末才開始進入中國部分家庭里,但是到了現在,哪個大學的哪門學科是不需要用到電腦的?不需要學習專業軟件應用的?也就是說你在傳統專業知識上,還要學多一點,它的信息化應用。(那些不讓孩子碰電腦的家長,是否也該意識到,未來孩子和電腦也是分不開的?)
所以“等你們上了大學,(學習)就輕松了”,這句話絕對是個坑。不過有一點倒是值得我們猜測的,就是:那個跟你說這句話的老師,是不是大學的時候,也沒能看透這些個問題,也曾有一段“輕松”度過大學的日子?(在此絕無貶低老師的意思,但是個人認為,“等你們上了大學,就輕松了”這句話,不妥)
所以,別人說的對不對,是不是還該自己判斷一下?哪怕他是你的老師。或者聽多幾個角度的聲音,可以是來自已經在上大學的親戚、大學的老師,或者專業一點,找個生涯規劃師問問。當不同角度的聲音交織在一起,一致的信息自然就是確定的,而不不一致的,就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探索的。哪怕不思考和探索,至少我們能知道,之前的那些聲音,可能是片面的。
父母想要的
從我11年底上大學,并且在網絡上接觸到生涯開始(那時候還不知道它叫生涯),我就問過很多我的同學、師兄師弟和親戚朋友:你們選專業的時候是知道這個專業是做什么的嗎?是你們喜歡的嗎?但是絕大多數的回應都是:看著志愿書一臉懵逼。然后要么是父母覺得他應該選啥、看著名字好像挺不錯然后就選了啥,到了大學才知道,這個專業不是自己喜歡的。
當然我好像沒什么資格說別人,因為我那時候也是看不懂這些專業是啥,我只能讓一個大學老師的親戚給我推薦幾個專業,再去網上查查它們究竟是什么,然后初中選了一個我覺得還不錯的。我們會出現對專業一臉懵逼,估計還是得問問我們的學校:為什么從來沒告訴我們,社會是什么,都有什么,它是怎么玩的。當然也得怪怪自己:為什么沒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
不過這都還不可怕, 畢竟它是可以補的。可怕的是,你還真就順著你的父母,選了XX專業。然后就可能開啟了少則三四年,多則一輩子的自虐之路。因為那是你父母為你做出的選擇,不是你自己的選擇,而你要為這個選擇帶來的所后果負責。即便以后哪一天你反口,說父母給你選的專業不好,不是你想要的。你也只能被父母一句:“我們這也是為你好”給壓倒。父母的心并沒有錯(哪怕行為不是那么恰當),但是你都18歲了,自己要走什么路的選擇權你都拱手讓人幫你做選擇,為這一時的輕松,自然要付出隨后被這個選擇所奴役的煩惱。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的。
所以,把影響自己的選擇交給別人,這絕對是一個深坑,而且是在大學階段最容易掉的坑,要命的是這TM還是自己挖的。既然是自己的東西,那還是自己來把握吧。至少自己做錯了自己承擔,不至于因為別人的錯,讓自己難受,還可能斷送了跟別人的親密關系。不值得。
哪怕你已經選錯專業了,這有什么關系呢,大學的時間除去你混個文憑的時間精力,你仍有許多時間精力,為什么不好好利用大學這個資源,去尋找你所喜歡的專業呢?例如,找個生涯規劃師談談,挖掘自己喜歡的方向,然后去它所在的系里蹭課,去圖書館里啃專業書,去網上搜它的資料。方法總是有的,你想要的總是在的,去不去就看你了。
懲罰自己
可能有人會問,誰會那么笨,自己懲罰自己呢?好吧,人就是這么笨,懲罰自己這事經常干。不用到大學,我們就經常干這事。例如:這老師教得不好,我不喜歡,所以我他的課我不好好聽。但是你可曾想到,要遇上一個好老師天然就是一件難事。你會遇到的,可能只是那個告訴你,等你們上了大學,就輕松了的老師。但是你的目的是什么呢?沒有好老師就不學了,這對他的影響,頂多就是階段考核的時候報告不太好看而已,但是對你老來說,可能輕則是一門學科學砸了,重則是錯過一所好大學,甚至由此影響一生。因為別人不好、別人做錯、別人發脾氣,于是你也跟著XXX,這不就是拿可能出現的高風險代價,來懲罰自己嗎?費時費力還沒好結果,這坑絕對不淺。
在寫上面那一段的時候,我一直在深深的懺悔,我雖然不是因為老師不好就不上,但是會因為學科不感興趣就不好好上。哪怕是我沒辜負那節課的時間——我拿去學其他東西了。但是這種不辜負要命的出現在我的高中,這也足夠深深的影響我的高考了。
由此可見,懲罰自己,相當不值。所以,理性一點,多想想你要的是什么。如果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怎么處理這些情緒、行為、與別人的關系,那不妨學點生涯,它會有相對于的知識和根據給你去破解的。
為什么說這些是職場的坑
說了這幾個學生時代會遇到的坑,但是為什么說是它們是未來職場的坑呢?很簡單,它們每一個都或多或少會影響到你未來的職場生涯。除了是在方向上、行為上的影響,它們可能還會構建成一堵思維里的墻,讓你在以后的職場里,繼續掉進同類型的坑。例如:以為大學畢業之后就不用再學習;又例如:聽從父母回家發展或去考公務員(并不是不好,但是你是有思考,還是僅僅只是聽從?);又或例如:因為覺得領導不好,一言不合就辭職(參加了工作你才會知道,遇到一個好的領導是件多難得事,絕對不比千里馬遇伯樂容易,哪怕你還不是千里馬)。
職場的坑,其實從學生時代就已經存在了,甚至在你出生,你爺爺看著你說:“這孩子以后要做XXX”就開始了。
好在,現在的大學生是幸福的,有人專門在研究生涯和職業規劃,設法引進高校,而且能為他們做咨詢解答,能為他們寫他們可能會遇到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