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弘一法師李叔同,不禁讓人吟唱起起《送別》的歌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這位二十世紀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藝術家、一代高僧,為世人留下了無數的精神財富和藝術作品,在他多年的云游生活中,也有在寧波留下了眾多痕跡。
4月28日至5月27日,“甬上留香”——弘一法師翰墨展在寧波博物館展出。
據介紹,弘一法師于1924年至1932年九年間八次來到寧波,并涉足慈溪、余姚、鎮海、奉化等地。他與寧波的這份因緣,與浙江省立第四中學(今寧波中學)有關,因為法師一生中最親近的兩個人——摯友夏丏尊、弟子劉質平,都曾經是這所學校的教員;也和五鄉的一位僧人有關,他就是安心頭陀。
安心頭陀 (1863—1938),俗名傅宜耘,字硯云,法名寂定,號安心頭陀,鄞縣五鄉碶(今五鄉鎮皎碶何村一帶)人,原營米業,生性豪爽,重義輕財。59歲時披剃為僧,他致力于孤兒教養事業,曾任寧波佛教孤兒院募捐董事、沙門院長、白衣寺住持。
說起安心頭陀,在今天的知名度不高,但在民國時期的寧波,他卻是一位非常“吃得開”風云人物。
一、他為沙孟海學書法之事,兩次向康有為引薦
1922年舊歷的臘月十五,安心頭陀去上海愚園路的“游存廬”拜訪康有為。臨行前想起好友馮幵(字君木,民國慈溪四才子之一)曾提起,他的學生沙孟海(時年23歲)正在上海謀生,該生在書法上頗有靈性,急需得到滬上書法大師的指導,煩請頭陀代為引薦。于是安心頭陀便叫上了沙孟海一同前往。到了康宅,不巧康有為正抱病休養,閉門謝客,未能如愿。
1923年秋,安心頭陀因公務須前往蘇州,拜訪當地著名的書法篆刻家周梅谷,問沙孟海是否愿意同往。沙欣然允諾。
1924年10月,沙孟海終于在安心頭陀的引薦下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康有為。這次會見,康有為現場為安心頭陀題寫像贊,同時又對沙孟海的書法進行了指導,給沙留下來深刻的印象。之后,他開始按照康有為的提示臨寫北碑,“此后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覺展得開,站得住”。
沙孟海非常感激安心頭陀對自己的提攜,特為他刻了一鈕印章以示感謝。
二、他為孤兒教養事業殫精竭慮,曾五下南洋
1918年,由甬上高僧岐昌、諦閑、圓瑛等和陳訓正、趙芝室等名人共同發起創辦的寧波佛教孤兒院在白衣寺成立,收7至14歲孤兒,既提供衣食住宿,又面授文化知識和各種技能,幫助其自食其力。經費來源于各大寺院的僧俗捐助及院方人士的募捐。
孤兒院成立不久,院長陳訓正當即邀請擅長交際的傅宜耘擔任募捐董事。為此他多次赴上海,向寧波籍工商業人士募捐,虞洽卿、孫梅堂、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都曾被他勸募,甚至還利用蔣介石回奉化省親之機,向蔣委員長要錢。由他勸募來的資金成為當時孤兒院的主要經費來源。
由于近代中國的貧弱,造成佛教孤兒院開辦不久規模不斷擴大,經費捉襟見肘。為此,傅宜耘自告奮勇,向董事會提出愿往富僑集中的南洋一帶募捐,1920年新加坡之行首戰告捷之后便一發不可收拾,分別又于1922年、1924年1926年和1928年再去了四次,其中第五次還到達了印度。為了更好地從事募捐活動,素有出世情懷的傅宜耘于1922年第二次南洋之行歸來后在北京法源寺披剃出家,法號寂定,修苦陀行,自號安心頭陀。
三、他兩次邀請弘一法師來甬,并獲其像贊
1924年,安心頭陀被僧界推舉為寧波白衣寺住持,在他的主持下,白衣寺重修大殿,整飭寺規,面貌一新。1928年,安心頭陀又被推為寧波佛教孤兒院沙門院長,在當時高僧云集的寧波享有崇高的威望。
1930年5月,安心頭陀獲悉云南雞足山虛云法師將來寧波天寧寺講學,又得知弘一法師計劃由溫州來甬,當即安排兩人先來白衣寺會面。
6月5日,白衣寺迎來了兩位當時佛教界的泰斗——“律宗第十一世宗師”弘一法師和“一身而系五宗法脈”之禪宗大德虛云法師。為此,住持安心頭陀特意安排了攝影師,留下了弘一法師在寧波時期為數不多的一張珍貴照片。
此次會面,虛云法師和弘一法師分別為東道主安心頭陀題寫了像贊。虛云題的像贊是一首詩:
能得安心法,覓了心無余。師既安心也,頭陀笑花株。
弘一題的像贊是四個字“光明正大”。
次日,弘一法師當年在浙江一師的同事夏丏尊和錢均夫(錢學森的父親)還專程去白衣寺看望了已是弘一法師的李叔同。
安心頭陀與弘一法師的交往始于何時暫時無考,但肯定早于1930年。二人之后至少還有三次往來史實。
1929年之后連續三年,陜西一帶遭遇嚴重旱災,哀鴻遍野,救災的呼聲頻現報端。1931年4月,得知這一情況的安心頭陀再也坐不住了,他決定赴陜弘法賑災。而此時的弘一法師剛在上虞大病未愈,恰巧這時,安心頭陀來訪,撲通一聲跪倒在弘一大師跟前,聲淚俱下地描述他從報上看到的陜災慘狀,力邀大師與他一起去西安弘法。弘一法師被安心頭陀的誠意打動,決定一同前往。
5月2日,弘一法師來到寧波赴約,得知消息的法師弟子劉質平(在省立四中任教)趕到甬江輪船碼頭,從“滬甬輪”三樓強行將老師背下,使得法師的西行計劃未能成行,在寧波養病半月后回到上虞,后赴慈溪籌備創建南山律學院事宜。
四、他是陜西乾縣災民心目中的“大救星”
安心頭陀邀弘一法師未成,便獨自一人赴上海募集災款,后隨華北慈善委員會會長朱子橋將軍一起轉道天津去往陜西。
6月10日,兩人抵達西安后受到了陜西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接下來,安心頭陀奔赴受災最重的乾縣賑災。
6月19日,安心頭陀抵達乾縣,見該處荒災慘情遠勝于自己的想象,不覺痛苦不已,當致電寧波各慈善家,請他們再惠施賑款,以幫助救災。
6月30日,《新秦日報》的這則報道可謂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前赴乾縣視察災情之安心頭陀和尚,到達乾縣后,隨即赴四鄉視察災情,目睹災民,面盡菜色,十室十空,村落為墟,有動于衷,不僅放聲大哭,并發宏愿,于餐時減食自饑。當即由乾函告朱氏,請將本人在滬、杭、平、津一帶所募集的陜災賑款二萬余元,除赴乾時隨之一萬元外,下余之一萬余元,請亦速員現行匯來,以拯救該縣垂斃災黎于不死云。
安心頭陀將這二萬余元賑款全部放完后,又于次年春耕前再赴乾縣發放面粉、棉衣及生產自救的種子、耕牛等物資。乾縣災民為了感激安心頭陀,特地為他在文昌巷建造了一座“生人祠”以示紀念。
第一次赴陜回來后,安心頭陀又全力支持弘一法師創辦南山律學院,1931年10月底,還和弘一法師一起同赴杭州虎跑定慧寺,為剛圓寂的圓照禪師念佛封龕,留此攝影——
五、他的朋友圈相當華麗,還曾造福五鄉人民
安心頭陀的朋友遍及當時寧波、上海、天津、北京、武漢、西安、蘇州乃至南洋新加坡、馬來西亞,交際圈涵蓋政界、商界、文藝界、佛教界的知名人物。
出于募捐需要,他經常邀請名人為他畫像或題寫像贊,隨題隨刻隨拓,制成《安心頭陀像贊》多部,贈送給捐款者和作者本人。為他畫像的有豐子愷、曾熙(張大千之師)、王震(字一亭,與吳昌碩齊名的海派畫家),為他題寫像贊的除康有為、李叔同、虛云外,還有張謇、馮君木、陳訓正、任堇、趙叔孺、錢罕、周梅谷、邱淑園等。楊虎城、于右任、陳布雷、鄭孝胥等政界人物,太虛、諦閑、寶靜、圓瑛、道階等佛門高僧均與他有一定交往。
1932年,安心頭陀深感家鄉五鄉的孤兒沒有就近的安生之所,特斥巨資在五鄉樟漕里創辦佛化惠兒院。這個惠兒院經歷了抗日戰爭的炮火洗禮,頑強堅持到1946年,后并入到寧波佛教孤兒院,為五鄉地方慈善和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38年,安心頭陀無疾坐化于白衣寺。1945年葬于寶幢永安公墓。
今年是弘一法師出家一百周年,也是安心頭陀圓寂八十周年。去寧波博物館看弘一法師翰墨展,不僅能較為全面地感知弘一法師(李叔同)傳奇的一生,也能從一個側面了解到安心頭陀感人的慈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