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正的忙是種什么感覺?
當下“我很忙”成為一種托詞,可作借口辭掉任何不想參與的場合。我關心的是真忙,還是被動的忙,二者含義不同。我看來,大部分人是瞎忙,是低質量重復勞動,只是看起來很忙,實則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還有另一種極端,比如一個人在忙著玩游戲,連吃飯時間都沒有,廢寢忘食。有些人忙著聊天,混跡于各種群,翻閱各種朋友圈,和各種人打招呼。這種更可怕,主動干無意義的事兒,比被動干些無聊工作還可怕,更可怕的是他們有自己沉迷的道理,讓你無法反駁。
真正的忙是主動的,愉悅的,甚至是超驗的,會忙到忘了時間,忙到有高峰體驗。大致是特別想干一件事,很激動,很有盼頭,特別有意義,一頭扎進去,還不過癮,一抬頭半天過去了。在這種高峰體驗中,事件本身是意義,忙是形式,你問他忙不忙,他一般說不忙,很有趣。
恰好這種情緒容易出現在玩游戲,賭博,吸毒等壞事上,所以我稱它們為一種極端,破壞性極大,讓人沉迷墮落。應該在普遍價值意義下培養興趣,讀書,鉆研,實踐……在這些對個人對社會有長遠價值的領域主動追求,并達到忘我境界,才是真忙。
任何真忙理論上是反人性的,人性懶惰,真忙必然有所需,必然被某種意義吸引,而非外部的獎勵或懲罰能左右。真忙應該是個人意思覺醒后,自主思考后尋找到的意義感,并且在工作的過程中能將其在時空中放大,在思維中能推演,在現實中能對接,在具體操作中可控。
真忙的目標很明確,無論對自己,對周邊,對他人,對社會,操作的目標很小,很好實現,潛在的目標很大很遠。一旦沉浸在忙碌中,目標并不重要,當下的微小任務才重要。讀50頁書,寫2000字,一個新想法,一次表達……做完之后,渾身舒坦,意猶未盡,因為它有意義,不空虛。
我敢斷定:那些每天干無聊事情,又顯得很忙的盆友們,他們其實是閑的。
二、真正的意義和目的是什么?以讀書為例
有些人花錢報名讀書會等,美其名曰一百天讀33本書,我批評了這種懶惰,認為他們在浪費時間,被賣了還給對方數錢。我有文章說帶上“功利”去讀書,并非指帶著裝逼去讀書,也不是培養讀書習慣,是指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意義性,價值訴求,要和生活結合,不能死讀書。
我認為,任何沒有目的的讀書,都是低效率的,不管你讀多少本,不管你讀多快。你反駁我說“開卷有益”,開卷有益也需目的,不然不如去睡覺。你又說,多讀可以培養讀書習慣,習慣應該是帶著目的讀書,會讀書讀活書,不是瞎讀。所以,不要爭論,我們找找目的和意義。
有人讀書為功名,那就讀功名之書。有人讀書為信仰,那就讀信仰之書。有人讀書為刺激,那就讀黃書吧。細想,為了給孩子講睡前故事,為了寫一篇文稿,為了講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為了找幾個笑話逗女票開心,為了一次演講有干貨……為了說話,交際,寫作,智慧,方法,快樂……這些都是目的,有了目的,也就找到書的用法了,尋找相關書籍,讀完馬上應用,這才是效率。
現在人們喜歡帶著功利去讀書,而不是目的。功利心太強,就喜歡速成、干貨、秘籍,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那些都不是讀書,而是技術??蓯旱氖?,這種技術不像學了雞蛋灌餅一樣,可以直接擺攤售賣,吃了干貨,拉出稀屎,白花錢。因為干貨需要時空情境,需要各種條件配合,你只買了配方,沒買配套設備。
我們不妨看看那些販賣知識的聰明人如何讀書:他們發現書中自有黃金屋,多讀了幾本,不小心出名了,然后掏出一本秘籍《讀書改變命運》,告訴吃瓜群眾,老夫看你骨骼驚奇,來報班拯救世界吧!某人納頭便拜,奉上束脩,儼然要成功似的。然后帶你讀一些不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寫作方法,似乎每個人都要成“坐家”了,差不多的書,差不多的寫作方法,差不多的標題,內容內涵基本為零,靠方法堆積出新的八股文……我希望皇帝新裝中的小孩來說一句:咦,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光腚唉,還以為自己穿了多漂漂的褲衩!
那些人只是比你多讀了幾本書而已,任何人都應該多讀幾本才對,他們的成功絕不是多讀了幾本書就造成的,是時也命也機會努力平臺扶持智慧方法多方因素造就的綜合結果,沒法復制,他們只是迎合了時代需求,沾了流量紅利的光,然后被比他差的小白看到,奉為圭臬,可見這社會多么浮躁!那么多大家不去信奉,那么多經典不去品讀,來膜拜被時代吹起的泡泡,可悲!等你進步之后,等風刮過,泡泡破了,你長大了,再回首,一地雞毛。那時,應該有這么一種體悟:曾經有一坨屎放在我面前,我愉快地吃完了,還說它香,恨不得花錢讓拉屎的多給拉點……啊,那是多少精致的屎??!
所以,我要鄭重地告訴盆友們,世間沒有速成法,一切速成靠自己。速成只有一種可能,厚積薄發,時機成熟,貴人扶持,時機到了,你準備好了,這時才有速成。那些販賣知識的人目的性這么強,每天寫啥文章都得團隊策劃,每月開什么課圈多少錢都得設計,每次接什么廣告都得斟酌,還建各種群組,圈養大量的小白鼠小綿羊,薅羊毛賣羊肉抽羊血,完了那小綿羊還得洋洋自得:我和大神互動了,哦耶!哦耶你媽賣批,那要是我兒子,我一耳光打死他個龜兒子!
所以,他們才是真會用書之人,把書當成工具,當成生產資料,當成成功學,把知識內容變現,把可影響的人變成工具。這已經脫離書本身了,是一種營銷手段,說白了,是聰明人的玩法,和讀書無關。很多盆友花錢報班,還得寫文幫人家免費宣傳,這就是人家的聰明之處,收了你錢你還得給他宣傳,然后感覺自己很有面子。這樣發展下去,十年后能做成現在的他么?夠嗆,因為別人目的性很強,方法很多,我們只是在閉眼努力,學別人根本不當回事兒的偽知識,用別人已經棄之不用的偽方法,這完全不是一個量級,會被越拋越遠。
那些知識付費的大神們,他們的能耐不在于文字文學知識,更多的在于機會,策劃,營銷方法,這些東西不在文章里顯現。所以,看到別人成功,要看全面,大多是時勢造英雄,是幕后推手和各方利益相互利用造就的掙錢機器,大部分的成功都是聰明人的游戲。從這個角度來說,發掘這些榜樣文字之后的方法,比讀書更有趣。理論、知識畢竟有限,隨著積淀自然會提高,有效的方法論具有時效性,當下如果學不到,過時作廢,就不管用了。我認為,他們在方法上是高明的,在時間上是緊張的,在內容上是中規中矩的,所以,該學啥自己悟吧。
反思一下吧,那些帶著功利去抱大腿的人,我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去學習知識的,更多人是試圖拉關系的,希冀大神注意你,給你幫助,他們幾十萬粉絲,那么多課程,那么多文章,那么多廣告還處理不完,他們火了一兩年后繼無力,忙著拉新促活存留,哪有閑心理你,幾千人同時找他,他的助理都懶得理你,人家只理錢。所以,真正要學的是他們用書的方法,如何把每個人都該會的東西變得顯得那么高尚,還得花錢去學那本應該自己就會的,花了錢還得夸人家好,幫別人宣傳了自己還顯得有面子?
看到了吧,那些大神才叫功利,才叫真正有目的性價值和意義,也正是他們才把書用活了,佩服!盆友們,我們段位比較低,還不能在大范圍內影響,這時候不要氣餒,我們對書的利用可以用在自我建設上,暫時不要用在坑人上,等某一天我們也成為公知,再坑人不晚。我經常說,一個學科可用的理論基礎和實用的方法論是有限的,學會這些,這個學科基本入門了,再精讀泛讀一些書,就算精通了,已經夠了。不夠的是有些人永遠比我們聰明,他們用方法論掙錢,不是用書掙錢。在書的知識面前人人平等,在對書對知識應用的方法面前,差距萬千,判若云泥,所以,多讀書一般只能修身,真正有用的知識(方法),很少有人告訴你。
最后,還是回歸個人讀書上。書的類型很多,有知識型,娛樂型,哲思型,技術型,不同類型的書對應不同類型的生活問題,我講功利讀書是希望盆友們結合個人情況和現實,把知識用活,有限的時間內最快建立系統的知識框架,牢固某一學科的基礎,高屋建瓴去讀書,才是有效率,這才是捷徑。在功利之外,讀書可以百無禁忌,按興趣讀。未來,知識獲取更加便捷,它是屬于每個人的,不是個別人用來賺錢的工具,我們應該自覺養成讀書習慣,不要懶到花錢雇人帶我們讀書,自覺讀書吧親,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三、總結:
人與人生來不平等(家庭、智力等內外因),也生來平等(人格、時間、生死、疾病、奮斗等),有些差距不可彌補。在時間和困難面前,在機遇和努力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我們普通人更應該合理利用時間,提高效率,學習真正有用,讓我們進步的知識,結交更廣圈子的人才。
知識只是基礎,能否跨入另一個圈子,靠的是個人魄力,機遇,奮斗,不是你能力到了就有機會,大部分的成功是爭取來的,不是等來的,既然爭取,就有競爭,既然競爭,就有方法——既得利益者只會告訴你努力,卻不告訴你方法,他們用愚民策略防止大眾啟智,如果大家都明白了,他們的飯碗就沒了,既得利益會受損。
如果一個人真想幫你,他肯定建議你自己努力達到一定基礎,再用自己人脈,平臺,資源幫你,不形成競爭還好,如果幫你是害他,有多少人這么高尚?誰在真心幫我們?父母,老同學,摯友,也就這十個八個的人吧,很難再多了。大部分人看重的不是我們這個人,看重的是我們的錢袋子和利用價值,如果你沒價值,我收你一次錢,從此天涯永隔,如果你有價值,那么我要源源不斷壓榨你,直到你不受控制。這才是血一樣的現實!
我希望盆友們啟智,變得無比聰慧。啟智的方法大致有幾個,讀書,同輩群體交流,師長學習,實踐中總結經驗,網絡中查資料……碰到問題,先自己尋找答案,找不到時去詢問周邊相關領域的人,再找不到答案,去網上搜索花錢解決。我想,真正稱之為問題的問題,大部分是技術問題,那就找專業人士解決,不要妄圖花錢自己學技術,你學的是知識,不是技術,真正的技術是某類人適合的,我們自己只需有自己專長,未來平等交換就行,任何都想學,學自己不擅長的,無疑是慢性自殺。
我正在準備,研究點技術(真正的方法論——知識大家都能習得,同樣做一件事,除了知識外,還有方法,不同的方法和勞動工具,效果不一樣,所以,盆友們一定要注意,你學的往往是每個人都該會的知識,沒人告訴你方法,恰恰是那些方法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知識本身,更多的是如何用知識,在什么平臺用什么方法和工具用。有些方法具有時效性,當下不用過期作廢,方法要隨時代變化而變,需謹記。這才是聰明人和普通人的差距。),將技術打包,未來,如果給外人提供價值幫助,我會拋出自己的技術包,按市場收費,有需要的自己來看,沒那么多虛頭巴腦,好像要拯救世界似的。多點真誠,少點虛偽,這個世界還有救。
看透紛繁復雜的世界,知道自己真正缺啥時,找到迫切的目的和價值,尤其這種價值和個人發展及金錢相關時,你會主動忙起來,這時的忙帶著興奮,停都停不下來。不舉例子了,自己腦補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