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這本書是萬維鋼老師在“得到”App上開設專欄“精英日課”的第一季中文章的精選集。目前已經開設了第二季,一如既往的精彩。閑暇時間打亂順序把《高手》這本書,打算在看一遍。同時想盡辦法把書中那些“最有用的東西”、“最深刻的東西”、“最高秒的東西”和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同時通過自己寫文章記錄下自己的思考過程。
書中介紹的《巨人的工具》,其中談到斯科特亞當斯,當紅的一位作家、漫畫家。他提出了三條最有價值的經驗,分別是:
1、發(fā)展一個系統(tǒng),不要在乎小目標的成敗。
2、判斷一個靈感有沒有價值,身體反應比大腦更有效
3、在兩到三個領域,達到25%的水平。
而“系統(tǒng)”則是一個連續(xù)變化的東西,或者是一項技能,或者是一個關系。為了這個系統(tǒng),你可以做各種項目、養(yǎng)成什么習慣、要的不是某個具體事件的成敗,而是“發(fā)展”這個系統(tǒng)。
“系統(tǒng)”,我理解為是一種需要長期投入的事情,是一件要細水長流的事情。比如說,自己剛建立了公眾號不久。關注的人也很少,而且多半是認識的朋友。可能偶然寫出的一篇文章,暫時得到不少的稱贊和轉發(fā),讓人很開心。但多數(shù)時候,可能寫出的內容無人評論和關注,甚至一推送還掉粉。這就是所謂“小目標的成敗”。
自己建立公眾號的初衷,并不是為了通過以寫公眾號為生計,而是為了記錄自己的成長,磨練自己的寫作能力,想要讓自己行動起來。所以這些“小目標”并不值得去關注。我更多地應該是去“持續(xù)發(fā)展系統(tǒng)”。結合書中推薦的好經驗,我打算采取的行動如下:
1、要定期持續(xù)的寫。這一點應該對我來說不難,加入了“007”,跟著大伙的腳步,不掉隊!
2、通過各方面大量輸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自己喜歡的作家,包括萬維鋼老師、李笑來老師,這類的寫作風格都很喜歡。但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是最重要的。目前自己的輸出內容,寫作方式還很不成熟,但是堅持寫下去,相信假以時日,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
關于“靈感”。偶爾想寫寫東西,就覺得不知道寫什么好。書中介紹斯科特的方式是“每天早上起來之后流程完全固定”,吃的早餐也每天都完全一樣,不多于耗費腦力。早餐之后把昨天的一切問題拋到腦后,再把整個大腦“騰出來”接收新信息。同時,面對新信息,他更多關注身體的反應而不是大腦的反應。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說看到一條新聞,他的標準是“是不是不由自主地笑了?腎上腺素激增?產生強烈的情感波動”那說明這一定是個好素材。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看完一部好電影、看完一本好書,也會產生很多想法和情感,但是這個時候要趕緊記錄下來,很可能之后感情就淡了。比如說,有時候自己在準備食物的時候,偶然間也會產生一些有趣的想法,但是因為沒有及時記錄,隨后就忘記了。而且人的感情確實很容易產生共鳴。“感動過你的事情也值得去感動別人”,這也許是分享的感動的意義所在。
關于技能。這一點與李笑來老師說的“多維度打造競爭力”很像。如果你想獲得出類拔萃的成就,大概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是,把某個技能練到全世界最好。這個很困難,極少數(shù)人能做到。
第二個選擇是,你可以選擇兩項技能,把每一項就練到世界前25%的水平,會比較容易。把兩個技能結合在一起,就等于實現(xiàn)了兩個維度的競爭力。亞當斯他不是世界上畫畫技能最好的,但是他的畫畫技能能達到前25%的水平。他寫笑話也不是全世界最好的,但他寫笑話也能達到25%。他把這兩項技能結合,而能像他這樣做到的人卻很少很少。
所以,選擇兩到三項不同領域的技能,達到,不說全世界吧,就說全中國前25%,感覺都會很了不起。這確實是個很奇妙的化學反應。目前自己打算大量投入的領域是英語和健身。就以達到25%的目標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