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舉國的朋友圈都充斥著為高考學子們的加油助威。
上次兒童節的回憶錄,只寫到了高中結束,覺得,今天是個不錯的timing,繼續寫一寫我對高考、教育的一些個人看法。
中考,我華麗麗的落榜了……有一種,跌了個大跟頭,然后一夜長大的感覺。
高中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學習,準備高考。
高一入學的時候,就得知我們那個年級,有個擇優班,好像是根據中考分數選拔出來的?全年級成績最好的風云人物,都在那個班里。
剩下的我們這些普通群眾,就隨機散落在各個普通班里了。我那會住校,所以進了住校生聚集的兩個班級之一。
可能是,我本身的學習底子也不是很差,加上,牛逼的學生都在擇優班里,所以,在普通班的學習生活,還是挺開心的。我一直保持著很不錯的班級名次,嗯,強調一下,是班級~~(附一個貧窮的微笑,畢竟,入學成績最好的50多個孩子,都不在我們這噶嗒)
每個人的高中生涯里,都會有那么一兩個天才型學霸存在吧?就是那種,每天都只看到他們在玩,但是門門功課都可以考接近滿分的那種。對,然后他們就進了北大清華。(在我們那個年代,出國讀大學的還是極少數的)
很遺憾,自己并不是上帝的寵兒……那以普通人的資質,又想要奮斗拼搏出一個好的成績,有沒有什么辦法呢?
這方面,我覺得自己還是有一些經驗可以分享滴。
學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偏科的,一種是不偏科的。我屬于后者。我的學生時代,沒有當過任何一門課的課代表,因為課代表的要求就是,單科成績必須非常拔尖。很遺憾,這又沒我什么事兒……(對,就是這么悲桑,有木有!)
如果說,高中以前,是因為競爭小,所以稀里糊涂就可以考好,發現,上了高中,跟全市的孩子一起競爭,而且,課程難度也有了較大的提升,就優勢全無了。
但隨著考的試多了,就發現,盡管我的每門課單科成績都不是第一,但總分往往可以奪冠。據我的觀察,是因為很多單科特別突出的孩子,都會偏科。文科強的,理科總是相對較弱;理科很強的,很多人文科成績就沒法看了……這么一來,像我這種,文理都不拔尖,但也都不弱的學生,很容易最后總分冒出尖來。
所以在考試這個戰場上,我很早就通過實踐總結出自己的作戰邏輯:我并不需要單科最高分(雖然內心真的很羨慕他們),只要每門課都能考個還不錯的分數,比如前10%,基本上總分就能穩保前三。
一直都想嘗試,用概率論來論證下這個邏輯,哈哈~~
而且,在我后來的人生中,發現這一邏輯,還是個普適的真理。
在一個競爭充分的環境下,獲勝的相關因子總是可以窮盡的,如果每個因子都能得到較高的排名,那么,即使沒有非常搶眼的單一因子表現,但最終的競爭結果,一定差不到哪里去。
套用我的摯愛——Porsche的品牌理念,就是:Intelligent Performance. 在汽車產品的幾大關鍵產品屬性里,每一項Porsche都做到了很好的balance,最終,成就了其沒有競爭對手的細分市場定位。
長期穩定可靠的發揮,相比較某一兩次的亮眼表現,后者可能絢爛奪目,但能走到最后的,往往是前者。
(待續)
- Jing姐姐有話說:
發現每次一寫回憶錄,篇幅就不夠用,感覺,學生時代的經歷,至少還能再續兩篇…趁著這兩天高考,就回憶回憶曾經青春年華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