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從內蒙南下到江南赴18年之約,離開草原路過了張家口,正是在這里遇見了黃蓉。“江南六怪與郭靖曉行夜宿,向東南進發,在路非止一日,過了大漠草原。這天離張家口已不在遠。”“他休息片刻,上馬又行,天色未黑,已到了張家口,”
實際上直到明朝嘉靖年間,守備張珍在北城墻開了一小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設置,稱張家口。所以在南宋背景下的《射雕英雄傳》中不應該有張家口這個名稱的,按理金庸歷史知識淵博本不應出現這樣的錯誤,也許刻意為之,究竟是什么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元朝滅亡后,明朝為了抵御蒙古的軍事力量,開始在遼東到西域一線修筑長城,長城內設了很多城堡,張家口只是其中一個長城邊堡而已。但因其是馬市所在,成了草原和中原連接的節點,逐漸繁榮起來。
張家口在蒙古高原的邊上,三年環山,干燥多風。冬天較之200公里外的北京要冷很多,十年前我第一次去,晚上下了火車,風吹在臉上有小刀子刮過的感覺。如果是從北京開車過來就一直在爬坡,市內的道路也多數上坡下坡。
由于風大氣候干燥,長年空氣較好,幾乎沒有霧霾。夜晚月亮,周邊繁星點點,瞬間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可惜手機拍不住滿天繁星的景象。
十年間幾十次往來張家口,很遺憾沒有去市區以外的地方看看。張家口有幾個區縣都有著名之處,有中國66號公路之稱的草原天路,黃帝炎帝戰蚩尤的逐鹿,2022年冬奧會的滑雪場地崇禮,有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的蔚縣,還有宣化,明代是西北重鎮有京西第一府之稱,懷來葡萄酒產地。
張家口本地人說話口音是張呼調,不是很方言也并不容易聽懂。來過多次的我至今無法和只講本地話的人順利聊天。
市內景點
堡子里
堡子里就是原來的張家口堡,是張家口市的起點和根,如今整個城市的發展由堡子里往外延伸。700多年前遺留的東西并不多了,城墻只剩些許殘垣斷壁。曾經的官署衙門、書院多數已經不復存在或者改作別用。聽說遺留很多的四合院,是否有完整沒有被破壞或者改建的就不得而知了。堡子里最高的建筑玉皇閣欣然屹立著,見證著城市的發展。
從堡子里的東門進入不遠就是文昌閣,四月的張家口樹木還沒開始發芽,文昌閣下還是一片枯枝。文昌閣和玉皇閣遙遙相對,一個是道教,一個是佛教。看來古老的張家口宗教活動很盛行呀。
登玉皇閣要爬一段長長的臺階,上面有鐘,有香火。從玉皇閣向外眺望,遠處的山,近處的高樓,眼前殘破不堪的房屋。從堡子里出來,張家口展覽館正在展示《張家口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方案公示》,張家口將作為環保旅游城市進行發展,不知道未來幾年堡子里會不會有大變化。
大境門
在大境門內的展覽上能看到古時牛馬交易的景象,想象著出了大境門就是茫茫草原。而今現在大境門的城墻上遠眺,看到墻內高樓浮現墻外也是密密麻麻的住宅樓。
和幾年前見到大境門不一樣,如今進行了整修,城墻外修了很大的廣場,就是2015年宣布北京聯合張家口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時進行慶祝活動的地方。城墻內修筑了仿古建筑一條街,和各地的偽古街一樣賣各種所謂玉石、地方特產,騙騙從外地來的人。
張家口飲食
挨著內蒙和山西大同,張家口的飲食和兩地有相似之處,多食牛羊肉,面食吃的也多。莜面尤為重要,據說現在各大城市開的莜面館多是從壩上請的人搓莜面魚魚,莜面條,還有推窩窩。吃法有蒸熟了蘸汁、蒸熟了炒、下在酸菜鍋了等吃法。
籠統的壩上指的是河北省向內蒙古高原過度的地帶,主要是張家口和承德的幾個地方,張家口的張北縣(一個也能少的)、康保縣、尚義縣、沽源縣就在其中。莜麥是壩上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莜面不含脂肪,是很好的保健食品,對高血壓、糖尿病人尤其好。我從網上找了張圖片給大家看看。
土豆也是常吃的,此地人叫山藥。有一種特別的吃法是,將土豆擦絲后拌上莜面粉蒸熟后用蔥花炒一下,尤其是要用當地出產的胡麻油,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但名叫山藥丸子,我一直沒理解為啥有這個名字。
羊肉也是經常吃的,市場上賣的羊肉有內蒙的和張家口的兩種,內蒙的要貴一些,口感上差別不大。每到節日穆斯林賣羊肉片的店里排長長的隊伍。穆斯林是張家口比較有名的清真飯館,東西挺好吃的,但是服務特別差。聽說其他的飯館也差不多,東西好吃服務差,很多過來旅游人的共識。
張家口人愛喝酒好吃肉,請客吃飯桌上幾乎都是肉菜,青菜少的可憐。
還有碗托,山西常見,外形一樣,但原料不一樣,張家口的碗托是蕎麥面做的,山西的是粉面做的,口感差別很大。
搭乘2022年冬奧會的東風,希望張家口變得越來越好。
最后用大清河的圖片鎮樓,其實河上每座橋建的都挺有特色的,可惜我沒拍照片。
無戒21天日更第(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