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原因,新加了一個好友。他今早突然跟我說:“看你動態里的生活狀態那么好,應該也是一個報喜不報憂的人吧?”我回復他:“沒有啊,我只有喜,沒有憂。”
說了假話。不然能怎樣呢?告訴他,對,就是報喜不報憂。然后兩個人就這個話題討論上許久,繼而越來越憂?得了吧,我才沒這么閑,還有事兒沒做呢。
在我所涉及到的圈子里,報喜不報憂已經成了一種人際交往時心知肚明的潛規則了。就算是哭過抱怨過抓狂過,也不能表現出來,在他人面前一定要風采洋溢笑容滿滿。
小的時候很喜歡訴苦。摔了跤就找媽媽,被欺負了告訴哥哥姐姐,題目不會就抄答案或者直接問老師,甚至于看誰不順眼了可以跟小朋友們一起說人家壞話。那個時候的情緒很單純,世界也很單純。好像沒有什么是一撅嘴一咬唇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就哭一場;還是不行,就坐地上哭。
后來就一個人到了異鄉。成長是一個及其復雜曲折的過程,慢慢地你會發現,訴苦一點兒用也沒有。有人安慰說“不哭啊,乖,不哭”,你就真的能忍住眼淚么?有聲音說“沒關系,你有我”,你就真的能有個肩膀靠么?不能吧?那還訴什么苦!
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但是愛或者是信任一個人的頻率卻越來越低。日子一天天過去,隨著見識、想法的增多和思緒的多維化,我們慢慢習慣了對關心自己的人只講他們愛聽的話,只提供他們需要的情緒。其他的通通劃清界限,關上門自己處理。
為此我們撒了許多謊。一邊小心翼翼地營造他們的期許,一邊咬咬牙繼續在前進的道路上摸爬滾打。
我告訴家人自己早就吃完飯正在床上躺著看電影時,或許是餓著肚子抓著頭發在打字。
我對師長侃侃而談自己的夢想藍圖時,其實心里在暗自否定自己“你行嗎”。
我給朋友講生活中遇到的趣事兒時,或許剛剛因為一些壓力或是難題而仰著頭抑了眼淚。
我勸別人生活那么美好時,或許剛剛吐槽了這狗日的生活。
我們都在給別人營造謊言的世界。又何嘗不是在別人謊言的世界里活著。
想起曾看過的一個電影《一切都好》。在影片開頭,管志國的四個子女都說自己有事兒無法回家相聚,讓守在電話旁的管志國無比失落。于是,這位孤獨的父親決定來一次旅程——造訪。結果呢,他發現每個孩子都對他撒了謊。管清其實離婚了,管全其實賣房創業,管楚并不是芭蕾演員,而管好,過得并不好。
報喜不報憂。這對于在異鄉的、覺得自己已長大的我們而言,是最好也是最無奈的選擇。不知是因為這個時代發展的步伐太快,還是因為生活需要我們把它粉飾得太平。
我不是特別敢向人訴苦。因為我知道消極情緒都是會傳染的,我怕我給別人帶來不快樂。一個心智稍微成熟點的人,首先都會考慮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的影響吧。只懂得站在自己角度、自我中心的人,是沒有人會喜歡的。
而我害怕會成為一個不被喜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