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年
這篇文章春節(jié)就寫了,今天打開來看看,還是決定把它發(fā)了。因此才取了這樣的個標題。
回家過年,成了每位在外工作的人,打工的人的一種期盼,一種向往。到了要回家的日子,個個總是大包小包塞的滿滿的。有捎回去的衣物,有夠回去的年貨,有送人的禮物等等。誰都是早早早地打好了行裝,只等最后時刻出發(fā)了。
回家過年一路長途跋涉,個個不顧旅途勞累,恨不得馬上就能到家。有的甚至幻想自己能像鳥一樣飛回家就好。哈哈。這樣的想法我就曾經(jīng)有過。
回到家中最想看的就是自己的親人。父母是否身體好,問問其他家人何時到家?是否會回家過年?其次就是分享禮物,把自己送親人的東西一一分發(fā)出去才是最開心的。
接下來就是親人各家請吃飯。大家坐在一起聊家常,聊事業(yè),聊未來的發(fā)展等等,其樂融融。
隨著微信時代的到來,人們的聯(lián)系越來越近。只要群主在群里一呼,大家紛紛響應。
所以回家第二件事大多就是同學聚會。大家坐在一起聊起年少時同窗幾載發(fā)生的趣事,有意義的事。個個開懷大笑,幸福滿滿。似乎個個又回到了那個天真無邪,幼稚無知的那個年少時代。
春節(jié)一天天臨近,最重要的就是吃年夜飯。先天晚上就要把蹄煮好,第二天稍微再熱下就可以吃了。
說是吃年夜飯,其實中午那餐飯才是最主要的。那天要殺雞,吃蹄,吃紅燒肉,魚,豆腐等好多碗菜。晚上呢基本就吃中午的菜,要么再炒1–2個蔬菜就好。
一年的勞累就在這最后豐盛的年夜飯中宣告結(jié)束。晚上就是欣賞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對這個文化盛宴我也基本不感興趣了。
新年的第一天(即初一)到來了,人們也就開啟了新年之旅。即給家族人拜年,送祝福,發(fā)紅包(在我印象中父親在三十晚就把紅包發(fā)給了小孩)。家里的
主男還要走訪全村,給各戶人家道新春快樂、吉祥如意!這是祖先留下來的一種新春文化傳統(tǒng)。至于為啥,我想后人只有沿襲而已,也沒人去考究。
對這種拜年方式我想是鬧新春、送祝福意思吧!
因此,人們都希望在新的一天早早地把各自的祝福送給大家!
大年初二就是女婿給丈母娘拜年。還有就是姑丈回娘家拜年。當然生了孩子的還會各自領著孩子來外婆家拜年了。小孩一聽說要去外婆家拜年也別提有多開心了。
到了初三、初四就是遠房親戚互相拜年了。到了初七、初八所有的年都差不多拜完了。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打工者和有工作的人為了要早早返程,現(xiàn)在的年基本上初三,初四就拜完了。
因此現(xiàn)在的年也沒以前那么過的久,那么熱鬧了。
到了元宵節(jié)70%以上的人早就回到了各自的工廠和崗位上班了。所剩的又大多是孤寡老人和孩子。
今年是我第一次有機會能過完元宵節(jié)返校。這是工作19年后第一次在家呆這么長時間。反而感覺有些不適應、不習慣了。因為每年都是初五或初六就離開了老家回到工作單位。
如今的年只能這樣形容,急匆匆地回急匆匆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