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選擇決定命運,決定選擇的是價值觀;于是,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價值觀養成過程中,最應該小心回避的陷阱只有一個: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還有一個對應的詞叫偏執。在此推薦關注下老子的《道德經》,它有助于我們跳出自己以偏概全的思維陷阱,養成以宏觀的視野思維習慣,將大智慧掰開揉碎融入于生活點滴中,幫助我們錘煉內心,做出每一個對的抉擇。
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無名,萬物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恒無欲,以觀其妙。
恒有欲,以觀其繳。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在這個快餐時代,就不一一對譯以上晦澀難懂的文字了,因為跟老太太裹腳布又臭又長,就說個大概就好。老子的意思是說,天地萬物,乃至整個宇宙,都不是永恒不變的,但又遵循著規律來運行的。“道”也許能包含一切規律。但我們現在只知道一點點規律,但遠遠沒有掌握全部規律。全部規律也許是永遠沒有辦法全部掌握的。所以眼見不一定為實,眼前的真理也不一定是真的真理,這就需要我們以一顆謙恭的心來面對一切,凡事多看多聽多思考,都不要輕易下定論,那樣是以偏概全。
但《道德經》一直飽受爭議,很多人說它的服務對象是當時的君王,講的大多是君王的治國理念,對個人的提升與成長幫助不大。這么說也有道理,畢竟誕生背景不同與現在。但我們從另個角度看,治國如同治人,都強調的是在這世上如何立足與變得強大。所謂千人有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吸取其中對我們有用的精華來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足已。
延伸下,自然天氣有四季交替,日有出有落,潮有漲有落,國家有興與衰,存與亡,人有生老病死,喜怒哀樂,順境逆境。因此我們在當下的順境中,不要驕傲自滿,以謙虛謹慎的態度對待和處理問題,以平穩走下去;在當下逆境中,也不要焦慮不安,悲觀絕望,以理智冷靜的態度對待和處理問題,以走出困境。所有眼前的景況都是一時,所有都是在遵循著規律在運行,我們都不要偏執地看待事物,狂鉆牛角尖,要順應自然。
再延伸下,我們普遍苦惱的一個問題就是,計劃好的事情,得不到執行,沒有成長沒有進步。于是中途停滯不前,也很不快樂。道學還有一點教育我們要看長遠目標,只要沒有偏離長遠目標,就不要糾結于眼下的問題,比如這段時間青蛙沒吃,番茄沒吃,土豆也沒吃,不要緊,一天吃不了三個,可以吃一個,中途不麻煩放棄,慢慢養成習慣就好。
另外,偏執在佛教來說,也叫我執。我執就是過于關注自己,說白了就是太把自己當回事,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不關注外界的發展,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這種生活方式就是偏執了,人是在社會中生存,社會又是由人組成的,立足于世,就是在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人的本性又都是渴望變得更好,變得成功的,成功的基礎又是能滿足社會需求的,市場需求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無從了解社會與他人需求,又怎能去滿足需求獲得成功呢?
說到這里,那有的人又會說了,我不追求成功,我只求平平淡淡地過好自己的生活,沒那么大的理想和目標,好吧,生活中,我們總得扮演各種角色吧,男人在家是是兒子,弟弟,父親,還有在各種親戚之間面的各種角色,在外工作是雇員,女人在家庭是姐姐或妹妹,女兒,母親,對外工作是雇員,也對應各種親戚角色,這些基本的關系的人之間的需求應該要滿足吧,個人自己也是有需求的吧,人人之間在需求在滿足在交換,還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嗎?你說對,那你應該經常會感到孤獨,因為你不會被需要,自己的需求也得不到回應,而且你還會活得很糾結,因為你遇到問題不知道怎么辦,就算是求助他人,他人告訴你了處理辦法也沒用,因為你腦子里思維模式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處理起來,還是得不到好的結果。于是你又會不開心,惡性循環,你也可能干脆變得更加自閉,甚至是抑郁癥。真糟糕,孤獨,糾結,不開心,自閉,抑郁,這些可都不是什么好的形容詞,這長期地整下來,可就讓人生太沒幸福感了,沒實現財富自由不可怕啊,本來這個財富自由也是不太好介定的,各人需求不同,選擇不同嘛,但人生過得沒有幸福感,就太辜負自己了吧?我執要去除,我們才會擁有成熟的心智,人的本性可都是向往著成功的!人生才有幸福感啊!
上段內容有跑題的嫌疑,其實啰嗦了那么多字出來,我想表達的無非是不要太偏執(我執),形成了偏執思維模式,就會變得不能容,不能容,就無法升級自己的大腦,無法提升自己的認知,從而無法作出正確的選擇。這個世界一直在遵循著“道”的規律在前進的,在變化的,愿我們都能從自己的世界中抬起頭來,多看看,多聽聽,多想想,并感受另一個奇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