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文前:
? ? ? ? ?這可以算是小鑫第一次寫長文章了,歡迎大家來多提提意見,感謝在簡書與你們相識,期待在大家的指導下,小鑫的文章會越來越棒,如果對小鑫的聲音好奇的話,也歡迎大家到喜馬拉雅去聽聽,我的賬號:小鑫1011
OK,文章開始……
? ? ?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特意翻看了一下近期的聊天記錄,拿其中一次對話做個范例吧:
?? ? ? 同學:我考研復試被錄取了
?? ? ? 我:恭喜
?? ? ? 同學:其實到后期自己并沒有太緊張
?? ? ? 我:那你心里素質真的不錯,我blablabla……
?? ? ? 然后,就這樣,話題被我強行拉到了我近期的一次體檢經歷。
?? ? ? 不如去翻翻看自己的聊天記錄,你是不是也有著和小鑫一樣的聊天模版。我發(fā)現,我們似乎具有了一種神奇的超能力,就是無論對方和你聊什么你總能迅速在自己身上找到影子,然后立刻以“我……”為開頭的標準句式搶回話語權,重回舞臺中心,并把對方踢到觀眾席,開始了自己脫口秀表演。我們有可能是對對方進行一番我以為正確的說教,亦或是說了一個我以為獨一無二的經歷。
?? ? ? 總之,我們說的不亦樂乎,盡情綻放自我,只是,這次的聊天可能就終止于你的個人演講中。為什么會這樣?小鑫在經過輾轉發(fā)側,廢掉無數腦細胞之后,覺得可能是因為“我”的日益大寫化或者說無限放大吧。
?? ? ? 我們除了血液里固有的儒家思想外,還接受了很多自由與個性思想的熏陶,在這些思想的交織融合下,我們開始談更多的自我,談更少的團體;我們越來越會follow my heart,卻不會聽聽心以外的聲音……我們在聽別人的經驗或者經歷時,心理往往會蕩漾著“我的世界你不懂”的聲音,慢慢的,我們屏蔽了外界的聲音。
?? ? ? 追求了個性之后,就希望自己的個性得到認同感。我們一般是怎么實現的呢?嗯,朋友圈,隨著“我”的放大,我們越來越喜歡“網裸”,自己的喜怒哀樂、生活點滴都要發(fā)到網上,然后等著一個個點贊和表示贊同評論。在我們看來,或許這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同,因為我們所發(fā)的不論是P的美圖還是一篇充滿臟話的長篇控訴,這都是我們個性的展現,我們對于發(fā)聲表達自己的欲望愈演愈烈。
?? ? ? 別看小鑫朋友圈空空,說說空空,可是并不代表我沒有發(fā)聲欲望,自己的學生工作,需要和各種人講話,去展現自我,搶占自己的主場,發(fā)表我的觀點,在看到別人頻頻點頭表示認同時,心里就會倍兒爽。再看現在,我寫著一篇我以為完美的,我以為正確到不行的“說教式雞湯文章”給你看,等待著掀起輿論嘩然。“我”不容置疑,“你”乖乖點贊認同即可,這樣一個巨大橫幅就這樣我們的心中掛了起來。
?? ? ? 如果再看看我們整個群體,你會發(fā)現“慢下來”這個詞似乎已經從我們的字典中刪除,“快”、“再快”、“更快”成為我們每個人身后的鞭子,凡事效率為先,“酒香不怕巷子深”似乎也已不適合我們這個時代。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聽似乎變得沒那么重要,沒那么有意義了,相反,如何把自己推銷出去,如果在人群中讓別人最先記住自己,如何在一個團隊內最先搶占話語權似乎成為了更為重要的事。你問我怎么說話,我可能會推薦給你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而且還有兩部,可你問我怎么聽人說話(我想也不會有人這么問),我翻了當當、翻了亞馬遜似乎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書籍,那你只能找小鑫來給你叨逼叨了。
?? ? ? 聽,真的變的不重要了嗎?在小鑫看來未必,大家都知道,一個有效的溝通一定是你一言我一語的如此往復才能平穩(wěn)進行下去,可這中間的橋梁就是用心聽,不顧對方所談,強行講自己的事只會使溝通的意義大打折扣。
?? ? ? 聽,真的沒有意義了嗎?有時候我們眼中的無意義,會讓我們錯過很多有意義。回歸到生活,我們或許沒有那么多能夠產生思想碰撞的有意義對話,那些看似無意義的對話才是我們的生活,但是就是這些無意義的對話加固了我們彼此的關系,所以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對待“聽”這樣一個如此重要的事情呢?(這是和同學討論時,對方給我極有沖擊的一句總結,最起碼這是我從未想到的觀點,所以你看,用心聽,多么重要)
? ? ? 我們學了太多的如何說,聽呢?小鑫不如在這里和大家分享幾個我正在做的努力吧:
?? ? ? 1、嘗試克制自己,把“我……”的固定開場句式從我們的語庫中拿走,每當你聊天的時候意識到自己說了“我……”,下一句一定要努力變成“你……”。小鑫親測,使用此法,你的溝通往復頻率將會更高,聽別人講他的經歷,那是一種別的人生,會很有趣,你也會從對方的經歷中學到不少哦。
?? ? ? 2、不妨多一些耐心,別那么急著搶回自己的主場,先把自己的觀點憋一下,等對方說完了,表述完了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一是對別人的尊重,讓對方有繼續(xù)下去的欲望,二來是我們可能會發(fā)現,你以為完美的不得了只有自己才能總結出來的觀點,就在對方的下一句,不要那么早被打臉。
?? ? ? (PS:別看少,可真的很有效的,能夠真正做到也很難)
? ? ? ? 最后,我想用《奇葩說》來結尾,張泉靈老師,昔日的記者,一個渴望用海量數據和事實說服他人的發(fā)聲者,對這個節(jié)目做的的總結讓我感觸良多,她說經過一季之后她覺得聽比說更重要,在她放下想要說服別人的心之后,她接受到了更多的讓她驚喜的觀點。我想很多年輕人都和小鑫一樣,四季,一集不落全部看完,雖叫《奇葩說》,但對于我們而言這就是一個聽的過程。而聽,本身就是我們在這個時代接受多元觀點的重要或者可以說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