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輯》目錄
上一篇:拜年
【裸·味】或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味道,幸福不在于你的擁有,實質是你所追求與欣賞的那些故事、片段與記憶。
我是裸食,愿你喜歡。
孩時喜歡吃的東西,會一直念著,留在身體里,那些滋味難以忘記。比如北方人吃餃子,無論什么時候再吃,都會覺得好吃,那種好吃難以言表,這是記憶中美好的吃食。
無論人在哪里,無論走多遠,總是能想起家里溫暖且熟悉的味道。
【餃子、餛飩】
北方的餃子,南方的餛飩。在唐代以前,餃子和餛飩并沒有明顯的區別,最初餃子也叫餛飩。北齊名家顏之推說過,“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明清時期編纂的濟南《平陰縣志》也有記載:“正月元旦,食水餃。”元旦,正月元日,無論貧富都吃餃子(裸食注:俗稱扁食),取更新交子之義,或悄悄的把花生、棗栗及銅錢包在餃子中,家人吃中的那位,在新的一年便萬事順利,幸運吉祥。清晨吃餃子,用白面包餡,或葷或素,俗呼為扁食。餛飩一名不托,即今扁食也,然今餛飩與扁食分二種,而餛飩之名則甚古,楊子方言餅謂之餛或謂之飩,是兩漢時已有此稱,餛飩及面皮包之總名,所以曾經的水餃也通稱為餛飩。
【餃子、湯圓】
今天,餛飩(主要流行于南方)、餃子(多為北方人喜愛)兩種形態并存,而就普及率來說,餃子相對更勝一籌。北方人拿餃子當主食,南方人拿餃子當點心。
“吃餃子吉祥,吃湯圓吉利”,餃子形如元寶,寓意招財進寶;湯圓象征團圓;吃食被賦予了吉祥美好的寓意。餃子和湯圓都是軟皮兒,都要包餡兒。這兩個看似不起眼的特征,正好能滿足豐儉由人、繁瑣的儀式感等要求;所謂“敬得起祖宗,對得起自己,撐得起面子。”餃子面前人人平等,猴頭、海參、發菜等奢富之物可以入餡,野菜、蘿卜纓、豆芽須這些貧賤之物也可以入餡。不論貧富都能包出好看好吃的餃子、湯圓來。為什么過年時吃的是餃子,湯圓,而不是其他?老話里說,“三十晚上不能蒸東西,也不能炒東西,以免爭吵。”為了吉利,自然也就是煮餃子、湯圓了。
【餃子的來源】
餃子也叫角子、扁食、水點心,有蒸煮之分,所以煮的叫水餃,蒸的叫蒸餃。滿洲人管水餃叫煮餑餑,到了黃河兩岸,有的地方就叫餛飩了,最特別的是山東管水餃叫下包,外鄉人初到此地,聽到說下包常常被弄得莫名其妙。
傳說,餃子是漢朝時期張仲景首創的嬌耳,餡小而皮薄。也有說是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真正成為今天形態的源頭,可能是元朝蒙古族過年必備的食品扁食。蒙古的餃子餡大皮厚,形狀比較扁平呈半圓形。在明代以前,餃子還沒有作為春節食品,明中期以后,餃子才逐漸成為北方的春節美食。
【吃餃子】
在天津過新年,初一、初五吃餃子,而初五包餃子得吃素餡。在遼寧,初一、初三、初五、初六都要吃餃子,因為初一是一年開始,初三為"大日”初五是“捏破五”,初六是“開中大吉”。黑龍江在初二要祭財神,吃的水餃或餛飩被叫做“送神餃子”和“元寶湯”。 遼東一帶也有少數人過年吃元宵,但多數人家仍吃餃子。
吃完團圓飯,北方的習俗是全家在炕上團團圍坐,開始包新年餃子。這擺餃子有規矩,黑龍江的風俗是餃子要橫豎成行地擺在圓形的"蓋簾”上,不許擺成圓圈。因為擺成圈,意味著日子越過越死;擺成行,則象征著四通八達。年夜的餃子花色繁多,有的暗放錢幣,以卜個人利運、是常見的習俗。包完餃子如果剩下面,便認為有衣穿,剩下餡,則認為有菜吃。
少數民族也有吃餃子的習俗。錫伯族吃郎午餃子,錫伯語郎午,意為南瓜,將南瓜切成絲,再加上肉末、蔥、姜、油等做餡子,包成大餃子后再蒸煮。滿族的年三十家宴,主食就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維吾爾族年節家宴也有與餛飩相似的"曲曲爾"。滿族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
【餃子餡】
往時,北方鄉間民情淳樸,生活簡約,除了逢年過節才吃一頓白面餃子外,平素多半是吃蕎麥面、高粱面、豆面、帶麩皮的黑面包的餃子。至于餃子餡,有葷有素。葷餡除了豬牛羊肉之外,還有雞肉、蝦仁、魚肉、三鮮等。葷餡還有配上大白菜、小白菜、菠菜、韭菜、韭青、大蔥、茴香、西葫蘆、冬瓜、南瓜、扁豆的,有的人甚至拿蘿卜纓兒、掐菜頭做餡的。雖然屬于廢物利用,卻別具一格,偶爾一次也另有風味。素餡是白菜、菠菜、粉絲、豆腐、金針、木耳、冬筍等等,要是加入雞蛋、韭黃那就成為花素了。另外有用南瓜、雞鴨血做餡的,亦葷亦素,也同樣香腴適口。
東北餃子餡比較常見的有,豬肉白菜餡、豬肉大蔥餡、豬肉芹菜餡、三鮮(木耳、雞蛋、蝦仁、韭菜)、酸菜餡、豬肉胡蘿卜餡等。餃子餡的搭配比例至關重要,饞肉就少放些菜,而且要注意寧淡勿咸。淡一些可以更加突出餡的本味,如果嫌味道不夠,可佐以蒜泥、辣椒油、醬油和醋一起食用。
【包餃子】
同是餃子,各地包法喜好各異。如北京人包餃子,喜歡餃餡肉多菜少,正可謂是“啖啖肉”。天津人喜歡拌水餃,香油、醬油、蛋液齊全,美味水靈。東北人會將肉剁碎之后,用高湯浸泡,待肉末吸足湯汁起凍后再包,這包著湯的餃子可說是別有風味。在山東煙臺、青島和大連,著名的鲅魚餃子被認為是舉世無雙的美肴。貴州多喜歡吃薺菜、芹菜、韭菜等拌和的蔬菜豬肉餡。重慶的巫山還有臘肉餡的餃子。廣府一帶,餃子餡一般是豬肉、蛋液、蝦仁、蝦皮、韭菜和筍,還有用澄面和淀粉做成微微透明的餃皮。而到了西北,牛肉、羊肉餡餃子當仁不讓地成為最受歡迎的基礎餡料。在冰箱不普及的年頭,北方人各家都在過年前幾天把餃子包好,放在雪地上凍著,以后隨吃隨煮。
蒸餃要溫水和面,煮餃要涼水和面。面和水一般為4:1的比例,揉成面團,加蓋放置半小時左右,稱之為醒面。醒完第一次,要用手反復揉面,然后再次醒幾分鐘到十幾分鐘,面就徹底醒好了。豬肉要選七分瘦三分肥,要自己用菜刀剁餡,絞肉機絞出來的肉餡口感不好,吃著也感覺沒那么香。
【煮餃子】
煮餃子要點涼水,熟餡點一次水就可煮熟。生餡可能要點兩三次,那要看餡兒的大小、皮的厚薄而定。如果怕餃子粘鍋,可以加一點點醋或鹽。沈陽有一種“煸餡”的制餡法,先將肉末在水里焯去油膩,再與蔬菜一起拌餡,這樣的作法用于蒸餃口感更好,色澤誘人。
煮餃子一鍋不能煮太多,如果餃子在鍋里翻不過身來,不但不容易煮熟,而且容易粘黏破皮。吃餃子,講究薄皮大餡才能解饞,但若餡兒填得太多,則會失去皮與餡兒搭配后的滋味,因此邊窄、皮薄倒成了吃餃子的重要條件。
灌湯餃可謂是南方人在餃子上講究的體現,上海的灌湯水餃,一盂兩只,現煮上桌、芳糯不膩。揚州的翡翠蒸餃,到了上海人手里加以改良:把小青菜剁碎成粒,和糖為餡,碧天熔漿,甘之如飴。還有漢口的一種豌豆泥蒸餃,都不禁讓人垂涎欲滴。
餃子里包上各種各樣的東西,在鍋里煮的翻騰漂浮的時候,讓人由衷的歡喜。中國人的傳統家庭觀念代代相傳,傳承給下一輩的東西,下一輩也會繼續傳承下去。
就像餃子,這是代代相傳的記憶,一種食物的記憶,一種家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