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恒。
——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對你而言,孤獨是什么?
是凌晨三點空曠的街道?是加班回家冰冷的臥室?還是噩夢驚醒后無人傾訴的寂寥?
在地鐵里,在大街上,人與人的距離不斷拉近,我們甚至可以聞到他們用的洗發水的味道,可我知道,我的所有心事,都不能夠和他們分享。
我可以聽到隔壁按動馬桶的聲音,可以感受到樓上鄰居高跟鞋的腳步,可我知道,隔著一層薄薄的墻壁,我卻始終被孤立在一個孤獨的盒子里。
我還是常常會在深夜里暴走,從城市的一端,穿越到另一端。沒有原因,沒有目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最好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從未如此貼近,我們可以很輕易的在聯系人里面找到任何一個曾經有過交集的人,只需要滑動幾下手指,就能把自己的想法馬上發送給對方。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的拍照,可以隨心所欲的寫字,然后分享到朋友圈,讓所有人都注目著你的存在。
我們生活在一個最壞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從未如此疏離,不停的翻動著滿滿的聯系人名單,卻始終找不到一個能夠說話的人。不停的刷新著剛剛發出的狀態,卻依然得不到任何回應。
根本沒有人會關心你的存在。
有的時候真想回到小時候,藏在作業本下的信紙上記錄了那時所有的美好回憶。雖然平時有說不完的話,但我們還是可以不停的給對方寫信。雖然我們家只隔著前后樓,但我們還是可以一連講幾個小時的電話。
可是,回憶一旦成為回憶,就注定了它的不復存在。
回憶是不可替代的,就像銀鹽面對光線壯烈的灼燒,沖刷出動人的印記,它注定只發生過一次,卻永遠的留存了下來。
回憶是不可斬斷的,當你嘗試切斷這唯一的回憶,一定會有猩紅的血流出。
回憶就像是一把在火上炙烤過的銳利的刀,從外側劇烈的切割著我的身體,卻又在內側溫暖著我的靈魂。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都混淆了孤獨與孤單。
我們以為自己陷入的孤獨境地,其實只是孤單帶給我們的空虛寂寞。因為我們太過在意別人的眼光,所以努力去尋找存在感,因為得不到所以寂寞。因為寂寞,因為對現時情感狀態的不滿足,所以我們渴望脫離現狀,卻反而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落入了更深的孤單。
這一切,都是因為欲望,都是因為欲求而不滿。
如果真的做到了無欲無求,是不是就不會不快樂?
可是欲望本身并沒有錯,它伴隨著我的靈魂存在,早已構成了我身體的一部分。不管是對關注感的欲求,還是對一段親密關系的渴望。正是這些美好真實的欲望,充實著我的存在。
每當我滿足了一種欲望,馬上就會刺激出一種新的欲望,欲望隨時在誕生,在消亡,樂此不疲。
我喜歡這不斷更新著的欲望。
欲望本身并不是壞事,只要你不要太在意得失。
追求無欲無求的境界,本身也是一種欲望。
可是孤獨,這宇宙中無處不在的孤獨,本來就是人生的常態。
我們生來孤獨,我們注定孤獨的離去。就連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小小星球,不也是宇宙中孤獨的一塊么?
我們生命中大部分的時光都是屬于孤獨的,那些孤獨的過往,構成了我們成長的血肉。
孤獨和饑餓、口渴、疼痛一樣,是一種反向訊息,沒有人能夠否認自己的孤獨,這就和拒絕承認自己渴了一樣,毫無意義。
孤獨就像你的影子,一直存在于你生命的某個角落。
任何信仰的創立也是一個孤獨的過程,耶穌在曠野中禁食四十天,接受魔鬼的試探,釋迦摩尼在樹林中苦修六年,忍受饑餓痛苦,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在石洞下留下《易筋經》和《洗髓經》。而正是他們這忍受孤獨的過程,促成了他們靈魂的升華和自我完滿。
我們受傳統的儒家文化影響,很少甚至避談孤獨。在儒家文化中,孤獨是負面的,不好的,沒有正面意義的。如果我們說一個人孤獨,可能甚至是帶著同情的眼光。
然而孤獨并不是壞事,壞的是你害怕孤獨,害怕面對孤獨時的焦慮與不安。當巨大的孤獨感猶如天幕一樣籠罩著你的時候,你會選擇逃避,你想要不顧一切的抓住身邊的人,你想要讓他人將你拉出這黑暗籠罩的寂寥。
卻得不到回應,你的奮力反抗最后只換來一群饒有興味的旁觀者。
漸漸地,連旁觀都讓別人提不起興致了,你被徹底的孤立了。
當你因為害怕孤獨而被孤單驅使著你去逃離孤單的時候,才是你最孤單的時刻。
我從不否認我的孤獨,也從不逃避自己的孤獨。
可是我知道,我并不孤單。
因為我知道,我有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