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伊拉克戰爭時期,來自美國德州的19歲技術兵比利·林恩因為一段被偶然拍攝的視頻而家喻戶曉。視頻中,林恩所在的B班班長遭遇武裝分子的伏擊和劫持,林恩為了營救暴露在槍林彈雨中的班長蘑菇而鋌而走險沖鋒陷陣,而這一切被遺棄在一旁的攝影機拍下。
? ? ? 視頻的流出,讓美國人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與激烈,同時也讓林恩和他的戰友被捧為美國英雄。于是,在護送班長遺體回國后,B班得以有兩周休假時間,在假期末,B班受邀一場感恩節橄欖球賽的中場表演,與真命天女同臺表演。
? ? ? 影片采用了現實和回憶平行穿插的方式展開敘述,主要場景切換是在戰場與賽場,賽場上的一切似乎離激烈的戰場很遙遠,而這,卻恰好是林恩的另一個戰場。
? ? ? 如果從戰爭的殘酷和真實性去探討,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李安會選擇120幀技術。李安的電影并不浮夸,既不會刻意追求電影場面,也不會用力編造感人劇情,用120幀,或許是想更加鮮明流暢,真實得近乎赤裸地凸顯人物內心,因為這樣的真實所以觀眾更能貼近林恩的內心,感受到林恩的情感變化,他的選擇。用李安自己的話來說,“你與電影及角色之間,將不會有模糊的隔閡。”
? ? ? 李安自己一直強調這不是一部反戰片,但很明顯這也不是一部主流電影。營救班長蘑菇時在避彈坑里與武裝分子的近身搏斗,林恩用身上的匕首第一次殺了人。刀刺破人的胸膛的力量,靜靜流出的殷紅鮮血,過度緊張帶來的劇烈的喘息聲,以及,就那樣在眼前慢慢死去的班長。這一切,真實而詭異。觀眾此時應該想起影片之前林恩回憶里的在民宅搜查并帶走伊拉克可疑武裝分子的片段,家人小孩的哭喊,老人的無能為力痛苦不已。就像林恩一樣。
? ? ? 而這一切,離賽場,賽場上的人,都很遙遠。這樣的劇情發人深省。
? ? ?李安采用了第一人稱視角展開劇情,這一點,在“中場表演”中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絢麗的燈光,震感的舞臺效果,明星們俏麗的背影,而自己就站在舞臺中央,很真實,卻又很虛無。就像在水面上沉浮,禁錮中放縱。戰場和表演舞臺的場景切換,很容易將觀眾帶入人物內心,體會到主人公的內心矛盾。
? ? ? 既然影片名提到“中場戰事”,就不得不去深思一下。林恩因為姐姐才去參軍,而此時姐姐安排他留下,遠離戰場。在這兩周的休假里,林恩被充斥著抉擇,這又似乎是林恩的中場戰事。戰場并不恢弘壯麗,是現實的,因為是生活,而現實中的人們卻給戰場充填上各種各樣的色彩。每個人對戰場都有不同的理解,而林恩卻是在真實經歷著的。無論是在利益面前變得刻薄的地產商,看臺上討論著戰壕里士兵是同性戀的觀眾,舞臺上叫囂著“滾開”的演員,還是說著“你不是應該回到戰場嗎”的自己深愛的女孩,他們都和自己離得如此近,但是卻不能相互體會,相互理解,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哀。李安強調的,這不是一部反戰片,是因為,這是主人公林恩的情感,無論選擇是否回到戰場,這都是林恩自己的選擇。這里,又不得不佩服李安的拍攝手法,因為他一直這樣真實,這樣無聲的刺痛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