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開始,嘗試用寫摘要或清單的方式,將閱讀成果積淀下來,與大家分享。
1.將百年來的寫作問題歸結為“散文寫作”,這是深刻的洞見。而散文文體有兩大特征:內容上,獨特的感悟;形式上,獨特的表達。因此不具可教性。
2.現在教散文很奇怪,教文言文的時候,用的是一套現代的辦法。我看高中老師教《勸學》、《師說》、《石鐘山記》,用的都是現代的辦法,大講論點、分論點、事實論據、道理論據、對比論證、比喻論證。但我們古代人寫文章時不知道這個東西的,這個東西是20世紀20年代我們從國外引進來的。古代人寫文章要用章法,講文脈,講文氣。現代我們老師把我們文學、文化傳承下來的文言文經典作品統統降格為優秀作文了。另一方面,奇怪的是,現代寫作教學教得最多的卻是一套古代的章法:開門見山,以小見大,首尾呼應,鋪墊照應。這個古代人寫古文時用的一套章法,現代人寫文章從來不用這個辦法,真正的散文家寫散文也從來不用這個辦法,但在中學寫作課堂上這些東西卻大行其道。
3.到目前為止,我們對于寫作能夠說清楚是兩句關鍵的話:第一句話,寫作是特定語境中的書面表達;第二句話,寫作活動是在特定語境中構造語篇。用語境和語篇這兩個核心概念來理解寫作至關重要。強調“語境”意味著對寫作目的、寫作對象等要素的重視,強調“語篇”意味著文章制作不再像從前那樣被看作寫作的唯一任務。
4.如何理解“生動”?過去我們寫作文,尤其是一寫記敘文,寫散文,老師就講要生動,而一講要生動,就強調要學習好詞好句。但我們根據現在的研究已經知道,生動不是言辭方面的問題。生動的核心是具體,只有寫具體才能寫生動。而描寫,實際上是兩件事。一件事情,是把瞬間發生的事展開來;另一件事情,是把綜合性的事情分解開來。學生寫不具體,寫不生動是什么原因?不是他們缺少所謂的好詞好句,而是他們缺乏把瞬間的東西接開來的才能,他們缺乏把綜合的東西分解開來的才能。
5.寫作課程與教學的重建有兩大關鍵:一是建立合適的寫作類型,二是基于學生的寫作學情。
6.寫作課程必須研究寫作的體式以及語境要素,就一定要突破寫作僅僅是寫小散文的這種格局。根據我們的初步構架,寫作課程的寫作類型可能有如下三大類:第一類:任務寫作。任務寫作可能是寫作教學的主流類型之一。第二類:創意寫作,其實就是文學創作。創意寫作有兩個好處,第一個好處是培養想象力培養情感,第二個是培養對語言的敏感。(不過,寫作思維就是文體思維,詩歌思維、小說思維和散文思維,是完全不同的思維。)第三類:隨筆寫作。隨筆也叫散文,這是我們傳統寫作的部分。隨筆寫作和散文只能作為寫作教學的輔助部分,不能直接教,但是可以觸發。
7.什么叫基于學情的寫作課程?研究學生的寫作困難,確定針對性的教學內容。這就是寫作課程的基本要義。寫作教學要序列嗎?有序列嗎?這個說法值得斟酌。但是你一定要尋找一個序列,甚至還要求是科學序列,那是有問題的。序列在哪里?序列不在你老師那里,在學生那里,寫作序列在學生碰到的問題和困難那里。你不是簡單地為學生的作文評判等級,你是通過批閱作文了解學生的學情,你應該從中發現學生的寫作癥結所在,你將據此確定一個有針對性的寫作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展開你的寫作教學指導。總結一下:寫作教學就是研究學生的寫作狀態和寫作樣本,根據學生的寫作狀態和寫作樣本,確定最近一個階段寫作重心和要突破的目標,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
再說這篇文章中一個有趣的例子:
南帆先生曾經分析了一個句子,朱自清那個句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開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在現代散文家眼里,這個句子是很笨的。因為用比喻就是迂回曲折,因為從正面寫你寫不清楚,說明你筆力還不夠。
魏智淵曰:這個比喻(其實包括類似《春》這樣的文章),根本的原因不在于迂回曲折還是正面,而在于未能使本體“被看見”,即顯現。或者說,比喻本來是為了更準確,但這三個比喻毫無準確可言。準確有兩種路徑,形的準確和神的準確,都未抵達,就缺乏感染力,只是覺得華麗,但卻很空洞。
最后我想說,王榮生先生對傳統作文教學的問題看得很準很透,但提出的解決方案卻有很大的問題。他可能既反對工具論又反對人文論(或者說反對這種分類),但實際上,他的理論,在解決問題方面,又淪為“新工具論”,這是有很大問題的。因此,我們會重視王榮生先生對作文癥結的梳理,但不會采用他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