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開始又進入到了鼓勵之旅。
這次好像與第一次不太一樣,好像又多了一些成長和思考??磫栴}也愿意多方考慮,不再局限于別人的經驗和想法了。這可能也是另外一種成長吧~
上周我們先從認識自己的內在小孩開始。每個人都回憶了自己小時候的,特別是5-10歲這個年齡段的一些片段,以及那時候的感受、想法和行為。
是的~你現在做事情的一些邏輯行為都是那時候形成的。特別是一些特定事件的發生,影響著你的一些決定,我們叫它私人邏輯或者潛意識決定。正是這些潛意識決定、私人邏輯造成了我們今天做事情的一些模式和感受:比如愛鉆牛角尖、愛抱怨,焦慮、抑郁等等。
自己今天的私人邏輯是在面對陌生環境的時候,會選擇先去逃避它,不去面對他。選擇讓自己安全或信任的人或事物。這也造成自己做事情畏首畏尾,沒有長性,三分鐘熱度。
上課有個活動回憶7歲時發生的事情以及當時你的想法感受和行為,然后找一件最近發生事情,有相同感受想法行為??匆豢从袥]有變化。
我選擇的是買涼鞋事件。當時自己感到非常氣氛和沮喪,覺得不被信任。當時我做的是氣呼呼的離開了那個地方。
課堂上沒有找到類似感受的事情,回家找到了一件。
周三晚上兒子大哭也不睡覺、吃奶,哄抱都不管用。后來我想到下午因為怕他睡覺沒添飯可能是餓了。我就對奶奶說可能是餓了,下午少吃了一頓。奶奶當時就開口說:怎么不喂飽他呀,我都是喂飽他的。你看把孩子餓的,這樣他能睡覺啊!當時覺得挺委屈和尷尬的,特別是老公還在旁邊說我不會哄孩子什么的。周二晚上就因為他說我不會帶孩子跟他犟了半天,這次又被他抓住把柄,都不如他會弄。當晚上就告訴她,你會弄,你們自己弄吧!他就說我逃避責任。我的感受就是沮喪、委屈還有憤怒。
第二天奶奶又說起這個事的時候,我反而沒那么激動了,我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是的,我確實是喂少了,孩子餓的睡不著。奶奶反而好像也放下了一樣,沒再說話了。
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失誤,提出下次會如何改進比無數次的嘮叨都管用??!
所以,這也驗證了書上那句話,并不是別人改變了,而是你自己變了,你改變了你看別人對待別人的想法和行為,所以別人才會有變化。
當然這些變化有時很明顯有時也會有反彈。
會有何不同呢?我也好期待……
鼓勵的話:親愛的,你雖然不善言談,但并不是不懂他們,你看到了他們的開心和不開心;你也不是故意裝清高,只是還不懂該更好地打入他們?;蛟S他們也和你一樣害羞,正想和你聊聊呢?
親愛的,接納這一切吧,雖然不容易。但還有我在,我會一直陪著你,聽你訴說,聽你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