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全書》——宿奕銘
這本書籍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王陽明的生平事跡;第二部分是根據王陽明的心學觀點總結了其中蘊含的智慧和道理。主要分為16章,按照16種“心”來展開的,有寬心、誠心、進去心、道德心等等;第三部分是王陽明的傳習錄。
個人感覺這本書對于王陽明的事跡和思想介紹的還是比較全面的。第二部分雖然是對王陽明思想的闡釋,但是有一點心靈雞湯的感覺。
1、王陽明生平大體事跡: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陽明的童年應該用“神童”來形容絕不為過,別人在讀書學習孔孟之道鉆研儒家經典,他卻是經略四方,飽讀各類書籍,喜歡象棋、養生、排兵布陣、道教的長生不老等等,他的前半生可以用“神人”來形容。1488年,王陽明迎娶江西副省長諸養和的女兒,而新婚之夜,他卻失蹤跑到一個道觀學習長生不老之術。1492年,王陽明在浙江的鄉試中脫穎而出,以他的聰明才智,金榜題名問題不大。但是他卻會試的時候落榜了,原因是他沒有用心于八股文,鄉試以后開始鉆研道家養生和佛家思想。1493年會試落榜以后,他又放棄道教和佛教開始精研辭章之學,在浙江組建龍泉詩社,被當時的文學界譽為天才,而1494年他又突然解散了龍泉詩社,重拾久違的軍事。從22歲中舉之后,王陽明先后經歷了三次科舉,直到28歲中進士步入仕途。中舉前后近十年的時間,他按照自己的方式繼續探討如何成為圣賢,幾乎將他22歲以前嘗試的各種途徑又嘗試了一遍。
1499年,通過會試步入仕途的他被分配到了工部實習,由于他上書的《陳言邊務疏》,被皇帝看中他的軍事才能,調往刑部。1500年之前王陽明雖是放蕩不羈,卻是生長在陽光下。但1500年夏天當他進入刑部大牢時,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黑暗。與此相比,他精神上追逐未果的痛苦讓他漸漸明白,他的人生價值不可能在這煩瑣的仕途上。
由于政治斗爭,1505年,34歲的王陽明迎來了人生第一次大的考驗,險些丟掉性命。先是被打得不省人事,扔進了錦衣衛大牢,僥幸保住了性命,隨后被貶到了貴州龍場。正是在龍場的山洞里悟道,才誕生了我們現在所謂的“心學”, 1509年,王陽明在貴陽書院正式講學,傳播他的知行合一。
龍場三年貶謫期滿,1510年王陽明升任廬陵縣(江西省吉安縣)知縣。上任后,利用他心學的知識,處理當地刁民的各種案件。1516年,在王陽明醉心于講學之時,朝廷給了他一項新的任務,“臨危受命”去贛州“剿匪”,平定江西、湖廣、福建、廣東四省交界的“匪患”。這是王陽明人生道路的第二次轉折,從此他開始了后半生的軍旅生涯,這一年他45歲。在戰爭中,王陽明分析敵情,巧用戰術迷惑敵人,賞罰分明,嚴明軍紀,很快取得了“漳南戰役”和“橫水、桶岡戰役”的全面勝利,四省邊界盜賊大部肅清,圓滿完成朝廷賦予他的使命。
1519年,王陽明奉命去處理福建軍隊嘩變之事,到達南昌外圍縣城豐城縣“黃土腦”時,傳來了明太祖朱元璋第五世孫、第四代寧王朱宸濠在封地南昌起兵謀反的消息。身經百戰的王陽明迅速穩住陣腳,對形勢迅速作出準確判斷。在上書朝廷稟報此事請求出兵的同時,他運用“反間計”、“空城計”與朱宸濠打起了“信息戰”,放出“朝廷早有準備,48萬‘狼兵’馬上出擊突襲”的假消息,使朱宸濠不敢輕舉妄動,被拖在南昌,遲遲沒有發兵。朱宸濠后進攻安慶之時,王陽明對江西境內各府縣發“死命令”,勉強僅召集起兩三萬人來對抗十萬叛軍精兵。最終與朱宸濠大戰于鄱陽湖,王陽明采用“火攻”之法,活捉朱宸濠。到二十八日平叛戰爭全面結束,總共不足十天。
王陽明將平叛經過寫成《擒獲宸濠捷音疏》報于朝廷,并展開安撫南昌百姓工作。此時,面對已經結束的戰爭,皇帝朱厚照卻荒唐地要演一出“御駕親征”的鬧劇,想體驗下帶兵打仗的樂趣。最終,這場御駕親征,以將朱宸濠重新放出,皇帝親自出馬擒獲叛王的鬧劇勉強收場。鬧劇結束,挽救了大明王朝的功臣王陽明卻因奸臣的誹謗排擠,并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為了應付輿論,朝廷勉強封了王陽明一個有名無實的“新建伯”封號,便將其棄在一邊。王陽明卻在與皇帝朱厚照及其周圍的一班小人互相周旋與斗智斗勇的過程當中,再一次實現了思想上的偉大飛躍,提出了“致良知”學說,標志著他本人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的完成,“陽明學”由此真正創立。 嘉靖六年五月,廣西思恩、田州又一次發生了少數民族地區山民的動亂,已為此傷透腦筋的朝廷方才想起閑居在紹興的王陽明。身體已經十分病弱的王陽明不得不又一次接受朝廷的任命,再次披上戎裝,遠赴廣西平亂。經過實際考察,王陽明采用招撫的方式,不費一兵一卒,就很快解決了幾十年難以根治的山民動亂。
此時,王陽明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加之廣西的氣候環境不適于養病,完成使命的他多次上書請求回鄉養病,但都被當時內閣大臣、吏部尚書桂萼攔了下來,并未到達皇帝手中。病入膏肓的王陽明在處理好善后事宜后無奈乘舟歸鄉。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十一月,王陽明走完了57年既坎坷又無限光明的人生道路,逝世于江西南安大余一個叫青龍鋪的地方臥船中。臨終前,留下“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感慨。
2、進取心篇: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變工藝,未有不本于志者。
只念念存天理,即是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之于美大圣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感想:這兩句話是王陽明關于“立志”的重要觀點,充分的表達了他對立志的重視,也表現了立志的重要性。王陽明從小就立志成為圣賢,在老師問學生的志向時,很多學生將升官發財作為人生的第一等事,而兒時的王陽明將“做圣賢”當作是人生的第一等事。“做圣賢”是關于自己將來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這里的“什么樣”不是簡簡單單的用金錢或者地位來衡量的。個人認為,王陽明的“做圣賢”是一個人生的理想,不同于做官那樣的職業理想。人生的理想是大于職業理想的,可以說,也是包括職業理想的。正所謂“360行,行行出狀元”,通往“做圣賢”這一目標的路有千萬條,不論是選擇哪條路,不論是從事哪一行,都要心存天理,做一個有學問、有修養的大寫人。用自己的學問去改變自己,甚至改變世界,用自己的修養傳遞正能量。這才是人的一生真正值得追求的事情。正如孔子所說:“至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用天地道義的實現作為自己奮斗的終生目標,然后用道德的標尺約束自己,以仁義作為自己的處事原則,同時還要學習六藝來豐富自己的生活??鬃拥倪@句話也是關于人生理想的,也是告誡了我們應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3、知行觀篇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圣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做兩事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行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感想:關于王陽明的知行觀,個人認為這本書講的不是很透徹,雖然也是符合王陽明的個人觀點,但是沒有突出王陽明的主要觀點和其觀點的不同之處。推薦網易公開課中浙江大學董平教授對王陽明觀點的解讀之第四課。
書與公開課相結合,我對知行觀有了新的認識。以前的我也是將“知行”看做是兩回事,“知”可以指導實踐,“行”可以更好的“知”。王陽明提出“知行”是不可分離的,如果“知而不行”就不是真的“知”。當我們開始了解一個事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行”,而去實踐的時候,也是獲得知的過程。王陽明的這一觀點是將“知行”統一于一個過程,而不是兩個方面。這就否定了這樣的思想觀點:“在我們充分了解某一個事物之后采取進行實踐”,也批評了那些將“未窮盡知”作為忽視實踐借口的人。從王陽明的知行觀,使我意識到了,當自己在學習一個東西的時候,不僅要通過書本或者前人的研究來學習,還要將生活中的實踐作為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書本學習與實踐沒有先后順利,沒有優劣之分,都是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方面。而不是停留在紙上談兵上,企圖自己“窮盡知”之后再去行動。
王陽明的一生跌宕起伏,出生于富貴之家的他,在官場上卻多次受到貶謫。面對生活的困難和官場的不得意,王陽明沒有在逆境中自暴自棄,而是面對困境,他不斷的思考、反省:圣人處此更有何道?這句話是王陽明被貶貴州龍場的時候,他自己反復的問自己:如果圣人處于這樣的境地,會怎么做呢?正是他的不斷思考、反省,才會有了龍場悟道,才會為以后的心學思想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