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聽聞“師生”是兩種不同的角色,在校園時代里究竟是朋友關系還是上司與下屬關系,在輿論上經(jīng)常爭論到底是哪種關系更有利于班級管理?
游戲規(guī)則,誰對誰錯?
(案例:學生遲到,老師采取“檢討”措施)
第一天,A同學第一次上課遲到了,起因是“因為起晚了”后果是“遲到,被扣分了”學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承諾下不為例,寫下2000字檢討。
第三天,A同學同樣遲到而這次起因是“因為同學不舒服,我需要陪她去校醫(yī)室耽誤了上課時間”后果“遲到,被扣分了”同樣被處罰,寫下2000字檢討。
分析:老師以“檢討”為手段無非是想令同學意識到遲到不是一件好事,并沒有針對的意向,學生也沒必要自定義為“針對”的字眼,當然任何人做事都有起因后果。
作為“師”會去了解同學動機,我們揣測下這位A同學心理:“被扣分,又要寫2000字檢討,我又不想遲到,我初衷是好意的,想幫助同學,老師不應該責備我啊。”產(chǎn)生了一種恐懼感,與班主任會有一種疏遠感,所以如果他的初衷是能夠被理解的,應該加以肯定和鼓勵。
而班主任心理是“我用這樣方式是不想你犯錯,也相信你能夠做到”通過這個心理,可以看出班主任并不會故意去刁難自己學生,雙方需要多溝通才能解除誤會。
其實班主任可以多樣化管理班級,例如采取“積分制管理”扣分制和加分制是同比例,每個月會匯總每位同學積分情況,排列前五適當獎勵,月底統(tǒng)一歸零。
活動失策,責備于誰?
(案例:某活動班主任給一位班干部負責)
這位班干部非常積極地找班上其他委員開會商討,接下來這個活動該如何策劃進行,一致商討完畢后,決定以“宣傳委員”為首,其他委員以輔助身份來進行這個活動。但結果不盡人意,班主任這時就責備他們能力不足,令他非常不滿意。
分析:班主任“責備”這樣行為有效嗎?揣測委員的心理“我們一定能夠做得很好,這正是證明我們能力的時刻,并讓班主任贊許我們。”班主任心理“他們沒達到我的要求就是差,嚴師出高徒,我嚴厲要求他們,他們才能進步。”
雙方初衷都是好意,而班主任這邊方式有所欠缺考慮,無形中給委員“一把耳光”質疑他們能力,并沒有給“一顆糖”學生會認為班主任“只會注重結果,是不注重過程”花費那么多時間和精力,最后得到的不是贊許而是責備。心里會產(chǎn)生一種抗拒,既然付出得不到回報,以后就沒必要花費那么多精力,反正班主任只會責備,不會肯定我們的。
我們回到現(xiàn)場,如果班主任當時說“雖然這次活動,不盡人意,不過我看到你們開會商討,感受到你們的責任心,我相信你們下次能夠策劃出非常棒的活動,有什么需要我?guī)兔﹄S時找我”這樣效果能達到“雙贏”委員們不僅清楚自己的不足,也得到自己想要的肯定,就會有一種力量推動著他們。
班務,一人撐天下?
(案例:班主任總安排工作給班長,班長感覺不自在)
這位班長能力相當強,他做任何事情幾乎可以令班主任十分滿意,可是呢?他最近有個苦惱,他說“班委又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如果我總是做事,其他委員沒事做,他們就沒有歸屬感了啊!而我又不好意思拒絕班主任工作”
分析:“歸屬感”這個詞講得非常好,在班上為什么有好學生與壞學生之分,就因為有成績的存在。“好學生”在學習上找到“歸屬感”所以得到自己應有的收獲;而“壞學生”在校園里找不到一種歸屬感,只能自己就這樣生活著,在學習上也找不到歸屬感,該怎么辦呢?
班級,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所組建而成,是否應該都為班級里貢獻一份力量呢?其實班務并非只有委員才能做到,非委員他們同樣可以做到。
因此我建議這位班主任:任何事情可以托付給其他同學做,只有班主任給他們一個平臺或一件事情,前提是他們愿意去做,去完成了,并加以鼓勵和認可。
情愿去做一件事,才能達到最好效果,同時他們就會找到一種“歸屬感”不然的話,他們心想“在班上都沒事可做,那就我行我素吧,反正班務輪不到我們。”總而言之,就是要令所有同學能夠感受到自己有為班級付出力量,而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著。
班級榮譽,誰是主導地位?
(案例:這個班,得到文明班沒得到認可)
某班一直是學校眼中是“優(yōu)秀班級”在一次班會課中,同學們做錯了事情,被班主任嚴厲責備一番,言辭如“萬箭穿心”刺進每位同學內心,其中一句記憶猶新地記得“你們認為得到文明班是靠你們嗎?”
分析:就這么一句“你們認為得到文明班是靠你們嗎?”這樣反問句,學生心里簡直是“委屈不已”他們認為文明班所得是靠班上每位同學,怎能這樣說呢?他們帶著疑問,卻又不敢說。
班主任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卻對于班級而言是一種傷害。他們內心悄悄的埋下怨恨和不滿,對于以后班級活動開展產(chǎn)生一定阻撓,另外他會形成解不開的結繩。
那么問題提出來了“班級榮譽,究竟誰是主導地位”到底是班主任還是學生?其實主導地位不僅是班主任也有學生那部分。
當時這位班主任的心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不能滿于現(xiàn)狀”可能當時方式有點不妥,不過并不是有意的。所以,學生心里產(chǎn)生疑問,大膽地去問,這樣師生之間會少點誤會。
最后我只想說,師生是能建立“友情的窗戶”雙方需要忘記“師生關系”更融入“朋友關系”多想“如果你是老師”“如果你是學生” “你會怎么做?”多一份溝通,多一份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