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的臨終做準備,我相信60歲以下的中國人,90%以上的人不會思考這個問題,甚至回避這個話題。
曾經我也害怕面對死亡,然而,經過前后三個月的學習,在四位老師的教育陪伴下,我能坦然面對這個問題,甚至開始書寫遺囑。
在此再次感謝四位老師:
林其賢: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所副教授,主要教授隋唐佛學、宋明理學、佛教生死學、佛教心理學等課程;
郭惠芯:現任屏東社區大學協會理事長,擔任屏東、高雄、臺南各地社區大學生死學講師;
陸欽池:醫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教授;
成慶:史學博士,上海大學歷史學講師,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佛教思想史。
一、了解善終指標
從生到死,是每一個都避免面對的問題。在魯迅的雜文里有這么一個故事,有一戶人家的孩子擺滿月酒,去道喜的人們看著孩子通常會說:“這個孩子長大會當大官”,“這孩子將來會很有錢”,“這個孩子將來會長壽”......其中有一個人說:“這個孩子將來會死”,然后他被仆人拖了出去。
其實最后一個人說的才是大實話,只是在那個場合,大家更愿意聽內心期待的話,而不是真實的話。
一個人怎樣才算善終?
1、了解自己死之將近;
2、心平氣和地接受現實;
3、后事交代安排已畢;
4、時間恰當,已準備好;
5、完成與親友的溝通告別;
6、對過去生活的肯定;
7、對身體的照顧及癥狀的控制滿意;
8、情緒穩定,焦慮與憂傷得到緩解;
9、自主性獲得尊重;
10、心愿達成,安然結束,祥和往生。家屬的哀傷獲得適當輔導。
當然,要想自己達到善終的狀態,則需要我們在生前做好各種準備,包括提前學習生死智慧。
二、預立遺囑,安排臨終到身后
安排臨終身后事,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臨終醫護:
表達醫療措施意愿,維護臨終生命品質
也就是在你思維意識很清晰的時候需要告知家人,當你的身體最后必須依靠醫療救護來維持生命的時候,是否維持這種生活狀態。也就是說,你是愿意全身插滿管子的離開,還是順其自然安然離世。
遺體處置:
自己規劃死后遺體處置,是否愿意做器官捐贈(部分捐贈),以及是否愿意大體捐贈(供醫學院學生學習使用? )。
喪葬儀式:
自己決定人生告別的方式,喪葬儀式是你在世界上的最后一個舞臺,盡管當時你已經沒有意識和感覺,但是如果在生前和家人協商好了,在你往生的路上會更加平靜。
財產處置:
規劃死后財產處置,這個在遺囑里是一個重要內容,如果這個事情沒安排好,有可能在你還沒咽氣,家屬就開始為此鬧得烏煙瘴氣。
三、怎樣寫遺囑
在寫下遺囑前,請想想以下問題:
1、愿意在復原無望時,依靠維生機器維持在植物人的狀態?
如果是,愿意維持多久?
如果不是,合適應該拿掉維生機器?
你無法為自己決定時,誰替你決定?
2、如果情緒低落或心理上的痛苦無法忍受時,你又將如何做?
3、是否立有遺囑和醫預囑,或是其他關于健康照顧的事前書面指示?
4、是否有壽險、喪葬保險?
5、如何處理遺體?埋葬?火葬?捐出?
6、是否愿意死后捐出自己的器官給他人?
7、是否愿意自己接受尸體解剖?
8、要什么樣的最后儀式?禮拜?派對?
9、喪葬、紀念儀式要花費多少錢?
10、棺材設計、墓碑設計、訃告、或者墓地塔位情況?
11、如何處理骨灰?撒于河邊?樹葬?后院的花園?
12、有特定的格局或是交響樂的樂章想要在自己的葬禮或紀念儀式演奏嗎?
林老師給我們展示了李敖60歲寫的遺囑,讓我看到一代毒舌,面對死亡也有其溫暖與深情。
老師從上周就要求我們寫遺囑,可是我還是有些抗拒,覺得這過于殘忍,不愿面對。在聽了林老師和郭老師分享他們25年前開始寫遺囑,每年都更新的經歷后,才慢慢覺得自己可以有勇氣拿起紙和筆,為自己的生命落下鄭重的一筆。
四、提前學會道歉、道謝、道愛,最終走向平靜道別
臨終病人因為他們已經看不到未來,回顧,對他們來說更為重要。在人一生的長河中,如果上游處理的干凈,就沒有垃圾窒塞到下游,那么來開的時候也會順暢很多。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人臨終時很不安,是因為還有好多事情來不及做,如果我們能在臨終前對愧疚人道歉;及時對給予我們關懷和幫助的人道謝;每時每刻給家人道愛,離開時會沒有遺憾,平靜道別。
五、向死而生,中年不做、老會后悔的7件事
生命漸長,仿佛一生成果驗收,如何才能老得好?45~55歲就要開始規劃老后生活,55歲開始付諸行動。只要臘腸準備期,老后就比較能找到多元的可能。
1、維持“可以用很久”的身體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談啥都失去了意義。一個好朋友,40歲時運動把右膝蓋半月板及韌帶拉斷,躺在床上兩個月,感覺生不如死。
2、戒煙
吸煙造成呼吸道慢性發炎,使痰堆積難以排出,導致互相困難。據說吸煙的人,年輕時都不會有特別的感覺,過了50歲,問題會逐漸浮現。好在,我沒有此等愛好。
3、學會獨處
放下手機,遠離與人交往的各種應酬聚會,你依舊能很好照顧自己,打理自己,這就是獨處的能力。
個人覺得,學會閱讀是一個對抗孤獨極好的方式。在書中,可以與古往今來、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溝通,是一種很美妙的感覺。
4、培養五個以上的興趣愛好
持續學習、修煉心智,才能甩開“老了沒有用”的感覺。培養一個興趣需要花5-10年后才能樂在其中,如果想要老年生活有重心、有樂趣,中年就要開始培養。
記得我的閱讀習慣是從2008年8月8日奧運會那周開始,到現在將近十年,才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為什么這個日期記得那么準,是因為奧運會前夕,我在北京經歷了公司SAP 系統升級煉獄般折磨。半年時間,各種加班,各種測試,各種錯誤,各種問題......7月1日正式上線。
8月8日,項目順利完成第一月考驗,一切OK。當整個北京沉浸在奧運開幕的喜悅中,我卻連看開幕式的力氣都沒有,帶著浮腫的臉龐(過渡疲勞智齒發炎),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到魔都。
公司給我放了一周的假。因為累到極點,那一周我都在床上度過,醒了看書,困了再睡,到了飯點,媽媽敲門,用餐完畢,復又上床,開始在看書與睡夢間輪回的時光。
現在回頭再看這事,還真感謝那年的折騰,培養了這么一個好習慣。
5、決定老年住所
我希望自己老了能住在鄉下,至少有個院子,供自己種菜、養花,這是自己乘年輕一定要準備好的養老住所,頓時覺得壓力與動力都俱增。
6、簽DNR
DNR(Do Not Resuscitate)指拒絕心肺復蘇,是指在無法做出醫療指令之前簽下的預囑,告知醫生在心臟停跳或呼吸停止時不進行急救,也被叫做“尊嚴死”。
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指的則是需要心肺復蘇。
很多人并不懼怕死亡,但怕死得很痛苦,因此應該和家人討論人生如何謝幕。透過一次次溝通,會更清楚自己的想法。
看過林老師播放的心肺復蘇視頻,場面有些恐怖。我想,如果不是意外事故導致的突然心臟停止跳動,而是生命衰老到必須 面臨這個時刻,我會選擇DNR.
7、擁有靈性生活
養老院里有宗教信仰的老人會比較心平氣和,比較不會不安或怨天尤人,對無常、死亡,教有定見。靈性生活教我們怎么生,更教導我們怎么死,教導我們如何看待人生。
自從看了英國人在2015年拍的《生死輪回》,突然就對于死亡沒有那么可怕,在這部紀錄片里,科學家和生命倫理專家采訪了一些有瀕死體驗的人,透過他們的敘述,死亡似乎不是那么可怕,反而是通往一種更為平靜的模式。透過他們對于一些有前世記憶的人的采訪,生命的輪回似乎真的有那么一回事。
關于信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關于輪回,也不是每個人都相信,只是,當你有了一種信仰,會支持你度過很多兩難的焦慮時刻。
再次感謝林老師、郭老師在這個高溫日的下午,給我們帶來一股關乎生死、關于生命質量的涼風。
向死而生,我們一定會過得更為精彩!
End.
我是幸容,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