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那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首先不得不承認我是故意用這個“標題黨”把你吸引進來,不過至少可能說明你有過類似對知識或道理的焦慮。今天,我們就一起討論下如何有效的學習問題。
學習的誤區
先來看兩個現象:
現象一:某天,你參加了《兩天讓你成為xx高手》的培訓,期間你被老師的犀利觀點和睿智所洗禮,覺得馬上自己也可以去行動起來,改變世界了。然而,培訓結束后什么都沒有發生,你還是過著平凡的人生。
現象二:每天刷朋友圈,經常從別人分享的文章中獲取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也重新加深了對一些事物的理解。可是發現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還是沒有什么太大的改變。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移動支付帶來的便捷性,知識付費服務成為了新的風口,仿佛每天我們都能通過各種渠道接觸到很多有用的知識,也在拼命的學習和吸收各派的觀點,可是發現自己的成長和進度卻十分的有限,由此不少人也一定感到了對知識焦慮,到底要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呢?
如何才能有效學習
其實,學習也是一門科學,這正是大家常常忽視的。這就好比健身,如果沒有采用正確的方法鍛煉身體,就會造成諸如脫汗、嘔吐、肌肉拉傷等問題,反而給身體帶來更多的傷害。
接下來我們用“黃金思維圈”法則,通過學習和認知的三個層次(現象->方法論->底層認知)來說明如何才能有效的學習,走出無效學習的傳統誤區。
現象
就像本文一開始舉的兩個例子,很多時候我們的學習都是停留在現象層面進行無效的學習。在移動互聯的背景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的快捷、方便。我們接觸到的新知識也越來越多。比如,通過kindle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的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但是,我們對學習的理解絕大部分都是停留在“知道”的層面。通過閱讀一本書,或者看朋友圈轉發的文章,我知道了一個xx概念,xx方法,但是卻沒有付諸任何行動。所以時間久了,自然也會遺忘。相信大家都會有這種感覺,過了一段時間再去翻以前讀的那本書或者文章,就感覺從來沒看過一樣。簡單來說,你看到的東西僅僅是信息而已,并沒有通過行動內化到你腦海里形成知識。
方法論
還有一類書籍或者知識服務是傳授你如何解決具體問題的具體技能。這類內容常見的標題就比如《xx天,教你學會xxx》。相比停留在現象層面的學習,如果能通過方法論的總結去指導行動確實有了不少的提高。至少你能通過這些工具或方法去指導行動,從而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做出改變。
可是方法論的書有一個很大的局限性,就是它往往是解決某個具體的問題,而且很難在不同的領域中進行遷移。那么,如果當下沒有一個具體的環境去給你付出實踐這個技能的話,其實就算掌握了這個方法論,也沒有辦法付出實踐的,時間一長還是遺忘了相關的內容。比如,當你看完《15天讓你成為養豬高手》這本書,總不能立馬就租個場地去鍛煉和實踐養豬的技能吧。
所以對方法論的內容,作者的建議是當你有實際需求的時候再去學習和掌握,這樣才能科學分配實踐和學習效果的最大化。
底層認知
有個玩笑話,說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比人和豬之間的差異要大很多。如果讀過《人類簡史》的話,你一定對虛構的故事這個概念印象深刻。本質上,人和人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認知層面。認知不同,你腦海里面的故事模型就不一樣,從而造成了你對現實世界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如果你想驗證這個觀點的話,我推薦你可以關注下每個人手機安裝的今日頭條。
今日頭條之所以現在估值這么高,主要受益于其后臺精準的匹配算法,推送用戶真正感興趣的新聞,正所謂“你關心的才是頭條”。作者平時喜歡看一些黑科技相關的新聞,久而久之每次打開今日頭條,推送給我的都是谷歌、騰訊、亞馬遜相關的科技新聞。有一天,我看到爸媽的手機上也有安裝今日頭條,打開一看完全是不一樣的畫風,推送的都是跟健康、飲食、搞笑視頻相關的內容。比如《常吃這些蔬菜,讓你遠離癌癥》。。。
話題好像扯遠了。不過可以看出,底層認知的不同造成了對現實理解的差異,從而也會導致不同的行為模式。底層認知為什么這么重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加深理解。
1)底層認知可以在不同的領域中進行遷移。一般底層認知都是對一般事物規律性的認識,和“普世智慧”。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曾經Paypal的創始人之一,如今同時還涉足太陽能、火箭發射等領域。你會驚訝一個人如何能涉足這么多看似不相干的領域。在《硅谷鋼鐵俠》一書中,馬斯克解釋說這正是得益于他的理工科背景,運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模式:在做任何工作的時候,從這個領域的基本規律重新去思考,而不是沿用別人已經完成的成果。
2)底層認知是關于復雜世界的簡單規則。正所謂以不變應萬變,不變的本體(簡單規則)可以幫助你去理解和認識不斷變化的世界。電影《林肯》中有個很細節的場景,林肯從歐式幾何的一條公理中受到啟發(“所有的直角都全等”),從而在《獨立宣言》的一開始就宣稱“人人生而平等”。
給學習者的建議
既然底層認知那么重要,那么如何學習和積累底層認知呢?這里給出一些建議供大家參考使用。
反思
可以從興趣出發,平時多去觀察和思考。作者曾參加過一個產品如何自傳播的培訓課程,期間問到老師是如何積累和總結的,給出的建議也是平時多觀察,多反思。比如你看到地鐵上的一條廣告文案的時候,你可以去想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能不能比別人做的更好?經常這樣鍛煉,自然積累了很多素材和思考,也會對營銷形成更深刻的認知和見解。
最近區塊鏈和金融行業結合的非常緊密,提到創新似乎都離不開區塊鏈。作者有次突發奇想,區塊鏈的這種思想(開放、自治、去中心化)如果能應用到組織管理領域,不是能更有效的激活個體的創造性和自組織能力嗎?所以建議大家不妨經常做下“思維體操”,培養這種跨領域思考和應用的能力。
付費學習
知識服務的興起也帶來了內容過載的問題,畢竟我們的時間每天都只有24個小時。通過付費學習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幫你區分出優質內容,獲得更多的底層認知。比如邏輯思維的得到APP、知乎live等。最近還有一種趨勢是從內容付費到行為付費,通過組織社群、游戲化的形式,每天打卡,分享觀點,互相監督學習和成長。
以教為學
通過寫作或教學也是一種很好的理解和應用底層認知的方式。通過寫作,可以重新歸納學到的知識,升級認知,并和已有的經驗產生關聯。這種輸出的過程本身也是思考的過程。如果通過長時間的堅持寫作,持續輸出優質內容,沒準還能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積累一批自己的粉絲,那么未來還有可能通過知識變現去指導別人的行為發生改變(如果通過這個方式賺錢了不要忘記告訴我一下)。當然,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寫作,也可以在平時吃飯的時候把自己最近學習的心得和想法教給同事,這樣通過來回切磋,會使得你的思維和認知有更進一步提升。當然,如果你有更好的方式能達到整理思路、認知升級的方法,比如思維導圖,不妨也可以去嘗試。
以上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如果你有好的思路和建議要和大家分享,記得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