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類社會化網絡的一個關鍵概念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以及這些聯系遵循的特定數學法則,即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人類集體具有個體所缺乏的性質,集體能做出一人之力無法完成的事情。
20世紀90年代末,科學家開始觸類旁通,從物理、生物、社會學和技術系統中的網絡結構的跨學科研究中發現:
網絡具有結構,結構影響個體和網絡的行為。
由話語媒介維持的人類社會化網絡直接起源于我們的種族特性。技術網絡和通訊媒體延伸放大了傳統社會網絡的觸角,讓新的社會群落成為可能。
支撐著社會化網絡的互聯網具有人類網絡的一般特性,也具有廣義上網絡的性質。
如果你在x軸和y軸平面畫出節點連接數和相應節點數目散點圖,你會得到一個冪律分布〔2〕—— 如果你想影響他人或者在網絡上經商,了解這條曲線就很有必要。
網絡技術讓個人成為核心,取代了地理位置和群體的傳統地位。聯網的個人需要更努力去適應這個隨時在線、瞬息萬變的世界,需要有新的規則和技能,這和人類從農耕社會向工業化城市社會轉變是一個道理。特納、肖爾茨和舍費爾指出,個人的能力隨時處于被商業利益控制包圍的危險中(比如說“玩樂勞動”)。
史密斯,瑞尼和惠爾曼都認為社會資本很重要——這又是源自傳統人際網絡的詞,它對網民個體和群體都很有價值。
薩爾諾夫定律:在電視和媒體這樣的廣播媒介中,網絡的價值隨著用戶數量增長呈幾何級數上升趨勢:用戶越多,價值越大。
麥特卡爾夫定律:他認為,在以太網和互聯網等多對多網絡結構里,價值增長的速度比廣播網絡要快,因為增加節點可以大大增加每個節點的連接度。當每個節點都有可能連到任意節點時,每增加一個節點,就不只增加一個單位價值,潛在的連接是節點數的平方。
里德定律:顯示出網絡的價值不是隨著用戶平方增長,而是呈指數增長趨勢。
一般的互惠原則和民事契約網絡鼓勵社會信任和合作,因為它們能夠減少弄虛作假的動力,降低不確定性,提供未來合作的模式。
社會資本不斷積聚,不斷更新,并且可以轉化為真實世界的行動,這些社會資本都是素不相識但有類似興趣的網民們共同培養和發展的。
另外一個說明社會資本如何運作的例子是無償付出的價值,這是經過實證考驗的:在網絡里幫陌生人的忙不求直接回報。
假如一個農民在豐收時生病或者受傷了,其他農民可以輪流幫他收割,合群的農民可能會借出工具,讓每個農民可用的工具更多。第二組農民擁有一種無法準確衡量的財富,這種財富不能簡單通過經濟收入和支出來衡量。這個群體擁有的是社會資本——信任的網絡和互惠的規范,其他方式無法完成的任務,群體里的農民可以合作完成。
社會資本”這個術語的歷史悠久,最初來自1916年前后對于鄉村學校和社區中心里人們之間的善意、友情和團結的研究。{41} 在20世紀70年代,社會理論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使用“社會資本”來定義人們之間持久關系帶來的資源{42},我也在考慮這個詞如何定義。
90年代,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James Coleman)仔細考察了社會資本對非精英和邊緣化群體的價值,他認為社會資本可以補充經濟資本的缺失{43}。1990年,惠爾曼和斯科特·沃特利(Scot Wortley)從社會關系和社會支持角度考慮社會資本。{44}(惠爾曼和沃特利發現,在人際間的恩惠、支持和信息等方面,強聯系遠遠不夠。)
就如鉆石和石墨與網絡結構的比喻所言,社會資本不僅來自持續人際關系的形式,也和每個人的個性有關。社會資本的形態,取決于兩個關鍵點:一是互相之間的信任度達到一定程度的人際網絡;二是這些人共同遵守的社會準則,如鼓勵互惠行為和偶爾向群眾不求回報的貢獻等。
社會化網絡讓信任直接傳播。人們認識到互相信任具有無限的價值,并將這種認識形成制度。
社會資本和常規的資本不一樣,是一種公共財產,而不是任何直接得益的個體的財產,它是從其他社交活動里不斷產生的副產品。
感恩是另一種建立社會資本的重要的社會準則。互惠行為——回報 ——可以很有針對性(償還給本人)或者無針對性(擴散)。擴散回報意味著你不需要只回報本人,也可以向網絡或社區回報。在一個擴散回報常規化的社區里,搭便車的行為能夠被更有效地規避,集體行動的問題也更容易解決。
還記得鄧巴的理論嗎?它認為,對話能力從社會理毛中發展而來,對話促進閑談——閑談可以傳播聲譽信息。當你的人際網絡中有人需要幫助,你又力所能及時,能幫就幫吧,即使你可能不認識這個人。人們可能口耳傳誦你樂于助人的形象,讓別人也會樂意幫你。傳播一個人不靠譜的信息時你要注意了,一定要把來源考察清楚再說。如果一個陌生人在你的圈子里,你可以稍微信任一下,但先別寄予厚望。要經常傳播可信人員的信息。
集體智慧研究中提出的社會智慧(不僅僅是個體知識分子的能力)能夠增強網絡智慧;此外,增加網絡里女性的數量也可以增強一個網絡的社會智慧。
“紐帶性”社會資本指的是那些擁有很強的共同背景,并且為彼此之間的關系付出很多的聯系,比如說具有強關系的朋友、家人、鄰居和同事。“橋梁性”社會資本是較弱、距離較遠的關系的集合 ——但同樣,也是由擁有共同特點的人們組成的。“連接性”社會資本則是處于不同的環境和社區的人們的聯系,或者說組成小世界網絡的那種必要聯系。
伯特還發現,組織里的人能夠從4個層次上通過牽線搭橋創造價值:第一層次是“讓處于結構漏洞兩端的人們發現對方的興趣和難題”{55};第二層次是人們把最佳做法從一個網絡傳到另一個網絡,從而組成“高級橋梁”(比如說,“隔壁村子的人發明了車輪,我們就不需要重新發明了”);第三層次的橋梁是讓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網絡發現他們的潛在共同點;第四層次的橋梁能夠組合乃至合成來自迥然不同的網絡里的元素。
請把我提煉出來的關于最大化社會資本的建議想象成棱鏡,這面鏡子讓你更留心注意到社會網絡并高效利用它。同時記住一點,只通過網上聊天頻道無法看見事物全貌,也無法生存,你永遠無法用網絡利益去評判家庭和社區的真正價值。
如果說個人化的學習受制于“囚徒困境”的理性化思維,即個人只會在讓狹隘的個人利益最大化前提下行動,那么網絡化學習就和一種社會理想有關——強調合作、互動和共同性,為了社會參與而社會參與,為了隨之而來的強大工作效率而參與。成員彼此互動合作的工作團體幾乎總能打敗那些勾心斗角的工作團隊。 ——凱西·戴維森和大衛·西奧·戈德堡,《思考的未來》(The
Future of Thinking),2010
跟社會化網絡與社會資本一樣,個人學習網絡也是被網絡強化的傳統的事物,一群希望獨立學習的人,在個人學習網絡中尋找其他學生、老師和信息源。搜索引擎和萬維網讓我們尋找對應的專家,別人也可以通過我們學習。通過社會化網絡和知識庫,紙媒時代流傳下來的獨立學習者的學習方法正不斷演變和擴充。個人學習網絡使用文本、視頻、開放課程講座、信息雷達、網上社會化媒體的討論平臺等,把共同學習者聯系在一起——個人學習網絡本身也能教導他們如何更好運用個人學習網絡。
在一系列140字的推文中,我把培養個人學習網絡的過程拆分8 步:探索,搜索,關注,調整,培養,互動,詢問和回應。
博伊德告訴我“網絡化公共空間的4個獨特性質,導致人際動力學上3項重大轉變”:
1、持續性
2、可復制性
3、可放大性
4、可搜索性
這4個性質基本上塑造了3種不同的機制,改變了人們在社會化媒體環境里交流的方式。
1、看不見的觀眾
2、北京碰撞
3、公私交叉
4、這些人際動力學有深遠的社會和文化意義:它們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從身邊人中找到身份的過程。它們引入新的社交互動結構。它們讓權力的力量變化,運作和自由更加復雜。
第六章
五大素養小結
注意力
· 社會化媒體分散注意力,但是注意力可以訓練。
· 尋找信息和社交接觸時,我們的激素會獎勵我們;雖然引起警告的刺激物不一定很有威脅,也會引起面對還是逃跑的心理反應。對社會化媒體的注意力和反應不加控制會傷害到我們的健康。
· 深呼吸!并且問自己你的注意力到哪兒去了。這兩個簡單的動作是你掌握社會化媒體注意力的第一步,也是強大的控制手段。
· 學習從注意他人開始。讓你的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他們。在孩子說話時放下你的智能手機。
· 大部分多任務活動會讓你處理單個任務的效率降低。多任務通常由切換任務構成,切換任務有精神成本。
· 史蒂夫·喬布斯說過“集中注意就是學會拒絕。”{24}決定把注意力分配到什么地方前要想清楚,開始就要認識到沒有人能夠奪取萬維網給我們的無限機會。要明白你必須拒絕,知悉到你在拒絕,并理解為什么這么做。
· 思覺能力和覺察思維過程(metacognition)就是注意到你的注意力的分配,不管是在上網還是日常生活中。
· 呼吸把心靈,大腦和身體聯系在一起。注意你的呼吸可以幫助你培養思覺能力。
· 把注意力轉化為意圖就是心靈如何影響大腦。當你重復精神模式時,你就會刺激腦細胞網絡和器官,強化那些神經回路(“神經細胞同時激發,同時傳播信號”),并且有意識地將一系列行動形成習慣——比如說學習閱讀——然而現在你在面對社會化媒體分散注意力時學習管理注意力。社會化媒體導致分心不是說技術會完全掌控你的注意力;你可以通過重復有意識的行動奪回控制權。
· 深呼吸!(重復很重要)當你在檢查如何分配注意力時,時不時檢查你的身體。不要坐上幾個小時。注意力和身體不應該維持一個狀態持續過久,你應該不時動一動。除了注意自己呼吸之外,常常站起來動動。
· 社會化媒體注意力訓練需要理解你的目標和優先事項(意圖),并且需要不斷問自己,任何時候你的行為是不是讓你接近目標,是不是最高優先的事項(注意力)。
· 和冥想一樣,開始有意識運用社會化媒體需要知道你的注意力分散的時候,并且輕輕地讓它回到最優先事項——就像訓練一只小狗那樣。
· 有時你的當前目標是學習或者交友,這時玩得開心,閑聊,從一個鏈接探索到另一個鏈接是可以的,而且很重要。不要把注意力訓練當成防洪抗災。
· 要建立新的注意力習慣,從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找個空位培養新行為,重復這個行為直到集中注意力變成習慣。
垃圾識別
· 如果你知道如何搜索,你幾乎能回答所有問題。
· 搜索的時候,想想目標頁面可能包含哪些詞匯;提問時想想可能的答案。加入“如何”或者“批評”來尋找指南或者不同見解。
· 在學習一個話題的時候不要搜一下就停止了,找餐館的時候不要只搜索最近的比薩店。把搜索看成調查的過程。有時搜索不是為了找到答案,而是為了探索。
· 看看搜索結果的第三、第四、第五頁。從之前搜到的相關信息片段中提取關鍵詞,然后用這些關鍵詞進行新的搜索。
· 要理解只有你自己能夠判斷你的搜索結果或者找到的材料準確與否,或者是不是蓄意誤導。
· 一開始就要有批判精神,然后“和偵探一樣思考”,自己判斷信息。
· 尋找作者,搜索作者名字。使用Whois和其他工具去深度探索一個網站。
· 如果一個網站提出論斷,尋找它們的來源。看看其他人怎么評價這些來源。
· 使用關鍵詞“link: http//…”(用你的地址替換省略號)來看指向特定頁面的所有鏈接。
· 要看任何政黨的宣言,使用factcheck.org。知道如何檢測都市傳說或者醫學惡作劇網站。信息注意力的垃圾檢測版本就是創造一套自己的信用檢測工具,快速自學適當的工具。
· 搜索醫學建議時,利用這本書提到的資源,比如說互聯網健康基金會(Health on the Net Foundation)——還有他們建議的資源。信任可以傳遞,如果你的信息源頭非常可信的話。
· 當你從社會化媒體看到突發新聞時,三點驗證:在傳謠前通過3個源頭驗證。
· 注意信息篩選氣泡和回音壁效應。質疑你同意的觀點,并且注意和你觀點不同的來
源。DuckDuckGo搜索引擎聲稱能夠幫你免除信息篩選氣泡的影響。{25}
· 信息力包含了注意力訓練和信息處理技巧。使用控制面板,過濾器和雷達,并且安排好你的控制面板的空間,全面反映你的優先事項。
· 學會快速微決策,決定是否注意這條信息,打開一個瀏覽器標簽頁遲些再看,加書簽或者收藏。開始就要留意,權衡一下哪些事務會讓你分心、遠離最初決定的目標,并且努力讓決策過程自動化。
參與
· 任何一臺個人電腦或者智能手機都是一個出版社,廣播站,政治組織工具,培養社區或者開發市場的地方。那些知道如何參與的人會獲得知識,權力,利益,同伴,影響力,而被動消費文化的人就很難獲得。
· 萬維網的參與機制允許你(和任何人)從自身利益出發行動,但又為所有人創造價值。參與既是外化也是內化的:參與不僅是自我完善,也是共同創造。
· 我們處于參與文化興起的早期時代。那些認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