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愛學習的人,當然不能錯過知識付費的浪潮,什么混沌、得到、樊登都不在話下,聽得熱血沸騰。這一年來,發覺自己的知識邊界一下子打開了,以前太狹隘了,考慮問題太線性,想要后來居上,當然要玩命學啊,天天沉浸在APP和書籍上。
學了一段時間進入了倦怠期,課程好是好,可是對我的工作生活沒有任何改變。回想這一年買的書籍,雖然看了一些,然并卵,真是應了那句“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也曾懷疑,學習方法不對還是動力不足,還要不要堅持學下去,每天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看了很多人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和一些成長類的書,從《好好學習》《躍遷》《精進》《朋友圈的尖子生》等,對比高手的學習方法后,才知道為什么自己學習轉化率低。
1、定目標
學習讀書前一定要設定學習目標,根據目標來反向尋找書籍和課程。以終為始,只要樹立了目標,就會有動力法則,哪怕這個目標不夠本質。如果只憑自己的興趣愛好,心血來潮什么都學,很難長期保持熱情和毅力。這和定戰略一樣,好的戰略一定有所為有所不為。
2、第一性原理
多學無益,掌握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即可,只有普適性的真理才能跨越時間和空間。
大家有沒有感覺看商業管理等書籍,并沒有教科書難,但看了這些書,感覺又沒有什么用,很難掌握。不得不說教科書的設計還是很牛X滴,否則那么復雜的高數,我們是怎么解出來的。教科書有清晰的脈絡,概念,公式,方法,案例,習題。按著這個套路,多做些題型,基本就掌握了這個知識點。而其他書籍,很少提供習題。
但學校教授的內容,是知識多余背后的原理及方法。何況我們又不喜歡思考,“人們一年最多思考兩三次,而我每周思考一兩次便享譽國際了”—蕭伯納
今后看書,不僅要把核心思想歸納出來,還要再進行工具化。
思考要戒懶,哪有一招鮮吃遍天。
亞里士多德在2300年前提出了“第一性原理”,他認為,在每一系統的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第一性原理的本質就是演繹法,對問題本質進行原型思考。
3、不盲從
不被成功人士,大咖的經驗所忽悠,不被自己過往的成功經驗所束縛。因為實踐不能出真理,套在你身上,不一定適用。
4、刻意練習
每次做一意求之。因為人的大腦容量是有限的,一次只能訓練一個點,如果一心多用,很難訓練到位,只有把單元訓練練成自動化條件反射后,才會降低對工作記憶的資源占用,再進行組合訓練。簡言之,就是把這件事背后所有的點進行分解,對每個點都做刻意練習。每個點都訓練到位了,再進行組合訓練。馬占凱說過最速訓練法:寧可在一個技巧或者內容上重復10遍以上,也不要用同樣的時間去嘗試10個技巧。
組合訓練的價值:
盡可能窮盡各種單元的組合可能性
單元技能的組合本身是一種技能
為更高層次的組合打下基礎
更接近真實情境
刻意練習的基本策略是“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先訓練基本的技能單元,再把單元組合起來,進行組合訓練。只有達到了單元技能的自動化,盡量少地占用工作記憶以后,才可能進行有效的組合訓練。如果缺少組合訓練,那么單元技能的各種組合操作同樣會大量占用工作記憶,妨礙了技能的高水平發揮。
學習遇到瓶頸時,有可能是學習方法問題,有可能是心態問題,有可能是知識面不夠寬,還好只是瓶頸,不是極限。
在某項學習達到拐點之前,每一次學習都會很痛苦,而且感覺沒有收獲,所以大部分人無法堅持下來,那些堅持下來的人是因為他每一次學習或者鍛煉都是享受。
路漫漫其修遠,上下求索才可能修成正果,勤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