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尋桂樹,折香思故人。
故人隔秋水,一望一回顰。
南山北山路,載花如行云。
闌干望雙槳,農(nóng)枝儲待君。
西泠蔭歌舞,夜夜明月嗔。
棄捐頳玉佩,香盡作秋塵。
楚調(diào)秋更苦,寂寥無復(fù)聞。
來吟綠業(yè)下,涼風(fēng)吹練裾。
? ? ? ? ? ? ? ? ? ? ? ? ? ? ? ? ? ? ? ?—— 宋·姜夔
之所以把這首詩放在文首,乃是因為我對桂花開始有了別樣的感情,大抵就是從讀了姜夔的這首詩開始。
這里也要順便說說姜夔。我知道姜夔,是被他那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所折服,心想:怎么會有如此悲愴凄美的畫面、如此悲愴凄美的詞呢?于是自此化身為姜夔的腦殘粉,再沒出過坑。所以,當(dāng)我看到姜夔的這首詩的時候,我又想了:怎么會有桂花這種可以寄予如此深厚、悲婉、美好感情的植物呢?于是自此變成桂花的腦殘粉,也是再沒出過坑。
此后,每逢桂枝飄香的季節(jié),別人津津樂道的是桂花酒、桂花釀、桂花糕,我就偏偏要外出尋桂,最好是能到山上尋桂,去體驗一把“南山北山路,載花如行云”的感覺。但是到了山上我才發(fā)現(xiàn)我還是太傻太天真,無法實施的想法根本然并卵,因為在現(xiàn)在這時代,這種感覺只能在植物園里體驗到了,可是我忘性更大,所以每年還是仍舊要把這個錯誤重復(fù)一次,久而久之,我也就習(xí)慣了,何況,在蒼蒼茫茫的山里,順著桂花香找尋桂樹,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愉悅感。
起初我是空手上陣的,后來又與時俱進的裝備上了相機,混跡于為了尋找最佳拍攝角度而特別有耐心有定性的各種長焦微距鏡頭高炮中。但我只為桂花而來,自然異類相斥,而時代也已然走到了拿著手機隨時隨地自拍修圖的時候,我想了想,還是果斷放棄了所有技術(shù)手段,專心致志于空手尋桂,并且樂此不疲樂而往返樂不思蜀。
在尋桂的過程中,偶然也會見到紅色的桂花,學(xué)名叫做“丹桂”,與平時常見的開著黃色、淺黃色和白色花的金桂銀桂不同,丹桂的花是紅色的,花期一般在九十月份。丹桂是一個自然與人工合成的桂花品種,也是桂花里面最珍稀的一個品種群、進化最完全的一個品種。
講真,如果不是尋桂這個癖好,恐怕我對丹桂的印象只停留在教科書上的圖了,而我見到一樹盛開的丹桂的一剎那,我還是被小小驚艷了一下,大自然的神奇總是分分鐘讓我覺得自己枉為一個植物人兒~~
桂枝就不折了,桂香還是得在桂樹下聞才帶勁,何況,比起與故人隔著秋水一望一回顰,我還是更愿意故人“來吟綠業(yè)下,涼風(fēng)吹練裾”。寫到這里發(fā)覺自己是下筆千言然而離題萬里若等閑,其實把題目改成“一個文藝青年與桂花的艷遇以及那夜不可描述的事”可能會有更多點擊,但我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