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君是某大學的教授,他的母親去年病逝。作為孝子的他,一直無法原諒自己,沒能在母親生命的最后時刻陪伴她。朋友圈里發出的文字,自責、后悔、無奈、傷感。
春節期間,我的一位親戚,在某個平常的早晨,便再也沒能從床上起來。 留下她的老伴,艱難面對余生。
還是老家,春節后的一天,一家人驅車送孩子上學,不小心掉入路邊的小河里。車子四腳朝天,車廂進水,一家三代人中5人遇難,幸運逃出的小姑娘瞬間成了孤兒。
昨天,陜西榆林的某個孕婦,她怎么也想不到,僅僅因為頭暈,扶著的欄桿卻成了葬送她和腹中胎兒生命的元兇。
生活中,類似的意外太多。所以,我們會說,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一個先來。
每一個人從小到大,再到老,漫長的人生過程中都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喪失。
比如,各路學子從高中進入大學,也許就喪失了曾經的尖子生稱號和驕傲。放眼望去,強手如林,緊迫感油然而生。
當心愛的人轉身離去,我們喪失了愛情。當最好的朋友漸行漸遠,我們喪失了友情。當身體遭受病魔的侵襲,我們喪失了健康。當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也可能喪失工作。甚至,在年復一年的新年狂歡中,我們不知不覺就喪失了青春。
當然,并非所有的喪失都是負面的。比如,我們喪失幼稚的同時收獲成熟,喪失沖動之后變得冷靜,喪失狹隘之后顯得寬容。所謂有得有失,每一次喪失背后都伴隨著思想的蛻變。
一路走來,喪失,這種東西,會成為生活中的常客,且各種喪失往往猝不及防。我們要學會面對的,更多的是負面的喪失,是會讓人痛苦的喪失。學會如何面對,也是一種成長。
面對的第一步,是接納。大部分人面對生命中的某些喪失時,往往會經歷否認、震驚、憤怒、麻木遲鈍等階段。悲傷也成了每個人面對喪失時的一種主要情緒,有的人甚至悲傷得難以自拔。要使日子繼續順利地過下去,就需學會接納,接納那些既成的,我們改變不了的事實,再想辦法去改變那些能改變的。
我們來認識一個叫做尼克的殘疾人吧。他1982年生于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天生沒有四肢,卻創造了生命的奇跡。他秉持一名基督徒的信仰,告誡自己永遠不要放棄,他永遠不在意別人驚訝的眼光,并努力讓自己保持自信。他做到了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成為一名全球知名的勵志演說家。更不可思議的是,尼克還學會了騎馬、打鼓、足球等。他擁有兩個大學學位,是企業總監。
2012年,這位堅強的演說家幸福地結婚了。
他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有人問我,我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嗎?我說是的。我對人生的三個真諦——價值、目標、宗旨都很清楚。我知道我要往哪里去,所以我很快樂。無論怎樣,滿足于你所擁有的,比如我,就很珍惜我的小雞腿,不要放棄,愛別人,每天向前走一小步,你一定可以完成人生的目標”。
尼克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如何勇敢面對生命中的喪失。
日本作家伊吹有喜則用故事的形式,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溫馨的世界。
日本的治愈系故事《四十九日告別》,通過描寫一個家庭重生的溫暖故事,讓人期待未來,更有勇氣面對生命中失去的東西。編輯推薦中有這樣一段話:“《四十九日告別》讓頹廢的人看見陽光,讓喪失勇氣的人抬頭微笑,珍視生命中無可替代的每一天”。
有一位熱心讀者這樣寫道:“我們總是容易輕視親人的存在。因為一直都在,而忘了對方的重要,無論是感謝的心意,還是深深的愛意,總是不愿輕易說出口,直到有一天對方消失了,一切都來不及了,才開始后悔。這個故事要說的便是“珍惜身邊重要的人”這件看似簡單卻容易被所有人輕忽的事情”。
既然生命中的喪失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讓我們學會從容面對。
一、接納生命中的喪失,努力創造美好生活。
二、要減少喪失后的痛苦,就盡量做到珍惜眼前。
三、對于親人,陪伴是這個世界上最長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