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系列的第五篇文章,在開始之前,不妨先看這四篇:
今天的主題是:如何處理文章的開頭和結尾?
我們說話或者做事,都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若是做為幾個部分進行分割的話,那么可以分為:開頭,經過和結尾。
文章的大體結構也是如此。許多人覺得起個好頭很難,一張白紙擺在面前,真不知如何開始。想了半天,最終還是放棄。
這就好比畫畫,第一筆如何落,落在紙張的何處?總是要思考很久。
對于這樣的問題,其實是有方法解決的,那就是成竹在胸。事先有了大致框架,整篇文章做到心中有數,這個時候再落筆,自然無須思慮半天。什么地方用什么詞,舉什么例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今天我們討論的是開頭與結尾,就從這個說起。文章的體裁有很多種,下面我分列每種體裁的不同寫法,大家可以做為參考。
先說開頭
一、記敘文
我不知道在網上寫作的朋友們有幾個去認真研究了各個體裁的不同,據我觀察,記敘文是大家現在使用頻率較高的一種體裁。如熱點事件的解讀。
這種體裁可分兩種開頭來寫:
1、記述一件事物
比如朋友送你一部手機,戀人送你的一件衣服等。你下文的內容與這件物品相關聯的,那么在開頭就必須先提出這件物品是什么,怎么來的。讓人家明白你在說什么,然后再進入內容。
2、敘述一件事情
這是以事情的經過為主線,事情的發生會占據一段時間,開頭的話就依照時間的順序來寫。把事情的開始作為文章的開頭,事情的結束做為收尾。
還有一種方式,先說結尾,再說事情經過,這種方法稱之為倒敘。像前段時間的劉鑫江歌事件,事情已經發生近一年,以結果倒回去說經過,表明觀點。
二、說明文
說明文的開頭就要表明你的主題觀點是什么,比如:自由、成功、幸福等。圍繞這些主題,給他們下詮釋、立定義。
例如:什么叫自由?怎么樣才算成功?幸福由哪些組成?等。
之后再把詮釋和定義里面的語義和內容舉證說明,文章自然而成。
三、議論文
議論文有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議論文的寫作方式雖然有很多種,但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提出自己的一個論點,并且舉例佐證其成立。
那么開頭的寫法自然就是如何把論點給提出來。有兩種方法:
1、如果該論點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么開頭就把自己的論點直接拋出來,不需要再重述事件本身經過。比如當年的非典,四川地震等事件,各大媒體每天都報道了許多,大家都知道了,就不必重復說災難有多嚴重了。
2、如果你的論點,對于大家來說不是很熟悉,那就先把它講明白,讓大家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不至于茫然無知,之后再提出自己的論點。比如極簡生活,兒童的性教育問題等。
文章的開頭猶如一幕戲劇剛開幕的一剎那的情景,選擇得當,足以奠定全篇的基調,使讀者放下雜念,專心一志看下文的發展。
舉個例句,大家揣摩一下其中滋味: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魯迅《秋夜》
關于議論文中論點的切入角度,我推薦大家去看看《奇葩說》,看那些辯手如何把同一個論點翻來覆去的折騰的。
說完了開頭,我們再來談結尾
經常出門旅行的人會有這樣的經歷:經過一段旅程后,如果找到一處舒服的酒店好好休息,那真是非常的讓人舒心,也可以為下一段行程做好準備。
如果費了很大力氣,結果卻只能留宿在一間破房子里休息,洗不了熱水澡,看不了電視,甚至沒有WiFi!這時你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文章的結尾也是一樣,如何寫出好的結尾?有兩個方法。
1、結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結尾最忌的卻是真的完了。
我們要做到文字雖然寫完了,但文章整體的意義要讓讀者感到意猶未盡,如一杯好茶,飲下之后,余味依然在齒間回轉。又好像聽了一首好歌,曲已盡,音色卻依然在耳旁回響。
例如:《項脊軒志》里的那句結尾: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短短一句,讓讀者回味無窮,也表達出了作者懷念亡妻的感慨,令人動容。
2、用回顧開頭的方式,進行結尾。
當我們攀爬完一座山峰之后,因到家,心里會回味這個過程:怎么樣做準備,從山底一路向上,最終到達頂峰。
這就好比是溫習了一遍,我們文章的結尾同樣可以這樣寫,回顧文章的內容。極端的例子就是開頭用什么話,結尾就用什么話。
例如林嗣環的《口技》
開頭: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隅施八尺屏幛,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結尾:忽然撫尺一下,響聲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總結和反思:
開頭是文章的見面禮,結尾是為日后再見的契機。處理好這兩者,對于我們文章的成功會有很大幫助。
這些也是許多寫作者頭疼的問題,關鍵還是要多練,寫之前打好腹稿,下筆的時候,自然不會那么不知所措了。
下期主題:如何練習寫短篇文章?
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請給我點個贊,你們的支持就是我寫下去的最大動力。
也歡迎關注我,第一時間獲得更新。
如果你對如何提高寫作能力太模糊,不妨看看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