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所寫的這一些,只為了給自己一個交代。不到最后一刻,我不說,我沒法做到。
《兩天里創造的奇跡》,指的是我去送教送培的真實情景。
我要說的是,每一個認真教書的人都是令人尊敬的。但是,教育,除了認真,還需要科學與藝術。而這種科學與藝術,才是做為教育者應該一輩子追求的。
我作為一個教育者,渺小如塵埃。寫下這些,既是給自己的一次總結,也希望能多少給別人一點啟發。
這次送教送培,我選擇了《送你一束花》,選擇的理由是挑戰性最大。
當我費勁所有邊邊角角時間,終于備出課來。我發現,孩子會發言,愿動腦最重要。
我在學校里試上兩次。第一次是借班上課,梳理思路的,我更確信,孩子有一種放松的狀態,能夠發言最重要。
第二次,在自己班里上,知根知底的,課上得順是正常的。
我開始了解送教課的班級。電話中,一位老教師的聲音,讓我感覺他的認真與一絲不茍。但是他說,孩子懶,不愛讀書,讀書不好,上課不愛回答。
像這樣的班級我遇到的可不止一次。我知道有時候,我有回天之力,有時候卻沒有。一次上《小露珠》,直到下課最后一分鐘,孩子們讀的還是“小露珠,起得dé早”,一次上《特殊的考試》,整節課,我都在不遺余力地引導孩子舉手讀書或回答并不一定是有難度的問題。
我當然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這么扎扎實實地讀下來,導下來。但是,課堂預設的精彩沒法呈現總是遺憾,因為是送培課。如果能夠更充分地了解學生,如果需要,我還可以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當然,如果孩子可以被調動,也許可以創造奇跡。
帶著這樣的目的,我在上課前一天去熟悉了班級。走進教師,同學們用一雙雙黑亮的眼睛看著我,看著我,沉默,好奇。
我接連說了好幾句話,基本沒人理我。我說:“做老師都有這樣的本領,只看一眼,就能猜出你們平時是怎么上課的。肯定是老師講,你們記,基本不讀書不回答的對不對?”
同學們就笑起來。
接下來就好辦了。我給他們講故事,講“不用揚鞭自奮蹄”的故事,講我的班級里的故事,講我班同學上課時不愛發言,我于是說“讀書不思考,不如回家睡大覺”。
有故事墊底以后,學生和我親近了,心底里的積極性也被激發出來了。于是請同學們讀書,沒人舉手。讀一句話就行,終于有人舉手。朗讀帶著一種刻意的拉長與四聲變調。于是,指導朗讀,提出“不添不漏不破”的要求。
這節課最后,學生帶回兩項任務。第一項:找播音員(借助手機或電腦上的范讀)學朗讀。第二項,預習不能只是做搬運工,要記在腦子里。
第二天正式上課。課前幾分鐘,與學生聊天。問他們,記得我昨天說過的話嗎?
三個孩子舉手,說出的三句話是“不用揚鞭自奮蹄”“讀書不思考,不如回家睡大覺”“讀書要做到不添不漏不破”。我有讓全班同學說,這三句話基本都記得。可見,正能量的東西是有魅力的,是能夠走心的。
接下來的上課,順利而又驚喜。
驚喜體現在以下幾點:
很難的多音字被他們解決了。我在本班上課時,大部分同學都認為“她從平衡木上打著旋兒跌在墊子上時”句子中的“旋”錯讀成“xuán”,這一班同學,卻篤定地讀成“xuàn”,可見我昨天的稍作提示“有一個多音字很難很難,基本沒有人可以讀對”,促使他們去思考與查找了。
朗讀基本可以做到自然了。這也是最讓我驚訝的。上課剛開始,全班讀課題時是拖拉的,可是,伴隨我的手的指揮,他們就讀得干脆有活力了。接下來的整體朗讀,都能保持這樣的狀態。課上叫起許多孩子讀書,每個人的朗讀與昨天相比,都有著天壤之別——沒有一個人是拿腔捏調地讀!
理解失敗者運動員的心理活動是難點,他們做到了。我的上課思路是從送花的情節切入,提出疑問:只是一束花,為什么會讓女運動員淚流滿面?從而理解送花給失敗者的偉大意義。理解女運動員失敗后的沮喪絕望無助孤獨,才能很好地理解鮮花送給失敗者的意義。沒想到,老師與學生能夠那樣完美地配合。孩子們到位地說出了女運動員的想法。用事實證明了他們會思考,能回答。
值得一提的是,課上到最高潮處——引導孩子理解女服務員說的話時,下課鈴聲響了。我征求孩子的意見:接著上還是下課?如果接著上可能要拖挺久的時間,然后讓孩子們舉手決定。齊刷刷的手,還有響亮的喊聲:“上!“”
與這一班孩子的接觸,只有兩天,確切地說,是兩節課!當孩子們下課時一個個從我身邊走過,跟我說再見,問我什么時候能再給他們上課中,我感受到,我確實送給他們什么東西了。我的送教下鄉是些許意義的。
其實,他們送給我的東西更多。我從他們身上知道了什么叫“奇跡”,什么叫“教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