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里面,總有那么一些獨立特行者,他們自身也帶著歷史遺跡,但總能穿越種種束縛而跨越時代,這取決于個人的個性化表達張力水平,在榮格《現代人的精神生活》里,是這樣定位現代人的:
現代人,是一個能感知到現代狀況的人,并非人人皆是。他是一個佇立在高岡上,或站在世界最邊緣的人,他眼前是茫然的未來的深淵,頭頂上是蒼穹,腳底下是歷史已籠罩著一層原始迷霧的全體人類。現代人——或讓我們再重復“最現代的人”——可以說是寥寥無幾的。很少人有資格被冠上此一頭銜,因為這種人應該是覺醒程度最高的人。既然作為道道地地的現代人就必須徹徹底底地感知一個人的存在性,那么其意識性該是強烈而廣泛的,其無意識性該是最微小的。我們都明白,一個人活在現在并不足以被稱為現代人。因為果真如此,凡是現在活著的人都可算是現代人了。其實,唯有對當下最具有感知力的人才是現代人。
一個道道地地被我們稱為現代人的人是孤獨的。他之所以如此是有必要的,而且自古就是這樣,因為每當他要向意識領域更進一步邁進時,他就和原本與大眾“神秘參與”——埋沒在普通的無意識中——的最初狀態離得愈來愈遠。每當他要舉步向前時,其行動就等于強迫他離開那無遠弗屆的、原始的、包括全人類的無意識。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即使在我們今日的文明社會里,大部分最低階層民眾所過的生活幾乎和原始民族一樣無意識。高一級的民眾則能隨著人類文化的萌芽而開始表現出相當程度的意識,只有最高階級者,其意識程度才能趕得上過去幾世紀以來的生活步伐。唯有符合我們對該詞所下定義的人,才算是一個真正活在現代的人;他是唯一具有今日知覺的人,而且是唯一發覺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太無聊的人。歷史的價值與奮斗故事已經再也引不起他的興趣。因此,他已經是個道道地地最“不歷史的”人,而且是一個和完全生活在傳統里的群眾疏遠的人。事實上,唯有當他已經漫步到世界邊緣,才算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現代人,他須把一切前人遺留下來的腐朽之物完全遺棄,意識到他現在佇立在一片萬事萬物都有可能會發生的空曠原野前。
當我們以社會學的視野談論傳統家庭,現代家庭,后現代家庭時,我們更深的在探索養育中內化的點滴如何塑造著我們的心智,回到榮格,我認為他的思想是,如何發揮個人特質穿越集體潛意識的海洋?從榮格的觀點來看,我們所接收的信息,是潛意識的傳遞,也就是說從娘胎開始,也許更早,靈魂就為出生準備,而最終出生在何種家庭?和父母之間是怎樣的關系模式?冥冥中早也注定,如果是這樣,我們成長的空間在哪里?我想是不斷認識我們的選擇,并不斷接近靈魂所選擇的功課,走在一條不斷自我確認的路上,自我確認必然引發自尊,自信,又激發埋藏著的自性化寶石開始發光,從一縷縷到光芒四射,我們的存在只是為了活出獨一無二的生命潛能,如同植物在雨露滋潤下成長,如同春夏秋冬自然輪轉,活出生命的原本狀態,不斷認識并接納每個階段的狀態,在行動中調校,在較高的自我坦誠中去覺知尚有空間修復的部分,但試著放下批判,試著去認識自己看問題的固有角度,并不斷擴大自己的角度,我們所攜帶的與生俱來的結構并不會改變,改變的只是我們看問題的角度,這一切并不是隨波逐流,我們開始接納生命中的可為與不可為,停留在當下的每個行為上感受并帶著覺知行動,最終收獲心靈的自在安然。
成長283
成長的一個重要面向是從與主觀性客體建立關系,改變到能夠辨識出在全能領域以外的客體,也就是說被客觀地覺知,而非在投射的基礎上來加以解釋,在這部分的改變將使個體有最大的機會理解其自身的攻擊成分。了解攻擊成分將導致嬰兒對憤怒的經驗,在預后較佳的個案身上,促使攻擊與情欲成分融合,最終吞食。在健康個案中,當吞食變成客體關系的一部分時,幻想式存在將變得有秩序,與現實生活并行不悖,也具有其自身的真實感。
全能控制:一切以自己的角度看待,一副受害者,受委屈的樣子,抱怨越多,全能控制越強,一切深重的怨念,都是你從全能控制發出的,抱怨全是投射性解釋,“他為什么不關心我?”那么,為什么你不關心對方呢?
情欲:就是情感上占有對方,吞食——借助攻擊和情感占有來引發吞食,吞食讓孩子絕對占有你。
當我們處于全能控制的狀態,世界只剩我,而這種狀態下正好暴露了自體恐懼引發的憤怒與攻擊,“我是否是被接納的?”“我這么無理取鬧她是否會拋棄我?”往往這種時候我們的能量中心已經發生投射,而不專注于自身,此時心中開始有這樣的聲音,“專注于呼吸,讓自己靜下來…”“迅速離開人群!回到自己的狀態,然后再行動!”放下自己角度的第一步是回到自身,然后我們才能發現全能之外的客體有什么需要,他們有怎樣的角度?每個人都可能會深陷這樣的情緒狀態,我想不同特質的人一定有相應的調整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后并長期踐行,情緒也許還會不定期來襲,但回歸自身能量中心的速度也在提升,我們逐漸不再把這樣的能量視為洪水猛獸,瞬間淹沒主體,而是平靜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甚至試著調侃它幾句,我們都應該學會和生命中的這些“小意外”和平相處,如同電影《美麗心靈》中的教授最終接受身邊分裂出來的幾個小伙伴,所謂“完美”是不存在的,真實卻是一種可觸摸的當下,關于成長,我認為是這樣的一個自我調試過程。
案例:19歲孩子因為收集女性用品而找到老T咨詢,在咨詢現場孩子挽一下母親的手臂被母親甩開,曾經也發現過孩子私自買女性用品被母親告到派出所。
很難理解這樣母親的行為,正常親子之間的關系被歪曲成一種似乎不正當的行為,這個母親除了情感枯竭外,究竟經歷了怎樣的創傷?很多時候孩子沒有得到正常的情感響應而扭曲的發展成阿尼姆斯外顯,這樣的孩子若有性別取向問題估計也是后天養育導致的。
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意味著享有特權、受過教育或擁有獨特個人天性的人才具有真實感。
@文化生活與整個世界有關
@由此衍生出來的想法是真實界的上層社會。
傳統型家庭較少有文化生活,想著生存危機。
高度重視文化生活,有人類精神世界的成果和精神世界的進程。
心智轉變的時間越長,成本越大,暴露創傷越是嚴重。
內部分裂與焦慮 290
@個體分裂的瞬間體驗了瘋狂的威脅,但是這種程度的焦慮是難以想象的,它的強度超越筆墨所能形容,因為新的防御機制也立刻建立,個案并未實際體驗瘋狂。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瘋狂也有可能成為現實。
@當所采取的做法是利己逃脫,造成一種終生逼近瘋狂的過程,而這會在足夠好的精神分析師的情景下活化,以致病患朝向健康的沖動將帶領他去面對不被允許的時刻。
@瘋狂的核心必須被視作如此糟糕的某物,因為事實是它無法被個體體驗,此個體并沒有去掌握它,甚至去體驗它。
打開能量源,正念~~接納你自己,瘋狂本就是你自己的一部分,永遠都體會不到而排斥它,隔離,對抗,而長期隔離瘋狂,形成對抗性思維,隔離性思維,固化性思維狀態。
回到文章題目,你能與自己的瘋狂相處嗎?需要再往前一步看,你能認識到自己的瘋狂嗎?你害怕它嗎?通常,瘋狂來襲,你的表現是什么?用什么方式補償呢?購物,喝酒,發脾氣,夜生活,與人曖昧,還是一種毀滅的沖動?
可是,為什么會產生瘋狂呢?
從小沒被響應,有明顯的創傷還好說,若沒有明顯的創傷,究竟是什么引發的瘋狂?
對于天性敏感的孩子,對黑暗的恐懼與逃離就足夠令人瘋狂,而這是父母很難很難響應到的需求,再完美的養育都不避免這樣那樣的問題,人的心靈世界如此精微復雜,哪有一個人完全懂得另一個?在一個相對寬松環境下養育的孩子更懂得找尋資源接近自己的感受,更深關切自身體驗,而若內化了一個過于嚴厲超我的孩子,個體化發展中需要足夠的成果確認自己,不斷接近本心的過程中,開始接納那些瘋狂并學會與之共處,方可獲得更為舒緩及自在的生命狀態。
最后,我們終將明白,我們的靈魂終將孑然一身,每一個客體的存在可能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未曾發現的自己,或者帶來一個機會,透過高品質的客體關系重建,讓我們處于更深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