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我從趙周老師的六節課中學到了什么內容?摘錄老師的原話或課程ppt上的原話)
用便簽法反思和追問經驗,是這六課中我覺得最吃力也是最有啟發的部分。“先在A1便簽寫下面臨的問題,描述相關經歷。追問前因后果,追問適用邊界,直到澄清了問題的本質。將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寫在I便簽上。再規劃A2便簽的解決目標、行動方案。”
I(從上面這個內容中我收獲了什么,用自己的語言重述R里面的知識)
我學到了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具體步驟是:先寫下自己面臨的問題,然后用追問前因后果、適用邊界的方法,不斷提出問題,直到真正明白這個問題為什么會困擾自己,最終可以有的放矢的確定目標和行動方案。
A1(之前我的情況是怎樣的?)
這個方法應該是對黃金思維法的具體應用。我還不能很好的應用,一是沒有養成應用的習慣;二是在追問環節提不出太多能夠啟發思維的問題,所以不容易找到核心問題;三是什么樣的問題適用這個方法,所有的嗎,我覺得還不確定。
比如,我現在的問題:我的微信公眾號每周推送一篇,發展非常緩慢,我應該增加推送頻率嗎?可是又覺得力不從心。
追問前因后果:
1.前:為什么這件事對我重要?是怎么出現這個問題的?
答:我把微信公眾號作為我的第二職業,我希望像很多大咖一樣,走上內容創業之路。2016年底我建立公眾號——職場媽媽的陽光小屋,內容以家庭教育、個人成長為主。因為本身工作很忙,所以我決定每周推送一篇原創。在持續4個多月后,我獲得原創標,開通贊賞功能,但粉絲數一直沒有過百,最高的閱讀量是200多。
2.因:都有哪些關于原因的假設?怎么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還有其他人能幫我思考,給出更多選擇或可能性嗎?
答:我分析原因有:(1)市場上同質內容較多,有的比我有權威,有的比我起步早;(2)一周一次推送頻率太低,不利于增加粉絲的黏性;(3)在朋友圏推送,一部分朋友孩子已經獨立,一部分朋友孩子還在幼兒階段,大部分人對個人成長的話題沒有興趣,或是因為我人微言輕,現有的身份和標簽還不足以讓別人對我像對待權威一樣信服。
對這些原因我沒有驗證,也沒有找人咨詢過。我想我可能可以在參加的飯團或網絡培訓的社群里,向牛人們請教這個問題,他們中很多人都是這么過來的,可能會有切身的體驗和建議給我。
3.后:若這個問題解決了,最好的結果是什么樣?那是我期待的嗎?
答:若這個問題解決了,我的公眾號讀者會逐漸增多,我會更有寫作的動力。可能有一天會成為我的收入來源。不過據我所知,除了那些超級大號可以靠此創收外,其他很多號即便做到了5000粉絲以上,也沒有什么收入。但是因為持續的輸入和輸出,我個人的能力和素質會有很大的提升,在女兒的教育上也會有很大幫助。那是我期待的,但是我也期待個人能力和素質的提升能夠為我帶來財富的增長。所以核心問題是否是:我需要一個靠個人能夠實現財富增長的途徑。
4.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會發生什么?
答:如果我什么都不做,我會慢慢地成長進步,比身邊人多一些思考和行動,但沒有最終的醒目的結果。
對A1追問適用邊界:
1.適:有沒有人會不同意我對原因的假設?有沒有不符合這個假設的實例?
答:可能會有,因為我也有一些鐵粉,一直對我持續關注。也有個別公眾號,比如“天才小熊貓”,才推送了10幾篇文章,推送也很不規律,卻有不少10萬+,因為他的文章太獨特了,看了就想傳播。
2.用:要解決這問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這件事可以用什么其他方式來完成?
答:(1)要頻繁的推送,我需要不斷的輸入,就是不斷的學習,可是要學的太多,時間不夠用;(2)還需要提高內容的質量,體現差異化;(3)參加一些和我的主題切合的社群,與想法相近的人多多交流;(4)除了原創文章外,每周增加一期非原創的內容。
3.邊:有沒有可供借鑒的情況?其他領域、行業、人如何解決類似問題?
目前真沒有找到可供借鑒的情況
4.界:無論是不同的意見還是類似的問題,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區別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所以,邊界和交界在哪里,暫時還沒有找到。
A2(今后該如何應用這個知識點?)
以后多多應用這個方法解決問題。即便如上例不能立即找到圓滿的答案,但是提供了解決問題的線索,在后續會持續思考欠缺的前因后果、適用邊界,特別是想辦法去了解類似的情況、別人如何解決,相信思路會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