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謝學友的鏈接,讓我把中斷了幾個月的心學學習又拉了回來。正好也借周日的時間回顧一下自己的學習經歷,與學友做個交流。
1、 引子
好巧,我跟您一樣也是從佛學的一些心智啟蒙中偶爾走進了心學。
陽明先生當初也是兜兜轉轉沉迷佛、老多年,最后委身在儒家。佛老確實很究竟,但感覺距離日常生活很遙遠,尤其是我們普通人,好像只能仰視。
心學將我們普通人拉到了圣人跟前,引導我們看到“人應該怎么活”,并且重塑了我們對自己的信念。即便我們只是0.00001兩黃金,那也是寶貴的黃金。哪怕跟圣人的斤兩相差億萬倍,那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也是有價值的!
從朝圣到朝心,從物外到入心,這是陽明先生對我人生方向性的翻轉。我們日常的起心動念就是最適合自己的修煉課題,日常的行為模式就是我們不斷給出的答案。砍掉依附的心態,拿回自己的權力,在不斷“拾掇”自己的日常瑣碎中,持續升級自己,讓自己不枉此生。
2、我的陽明心學學習經歷
起初我讀了幾本關于王陽明的小說、傳記,對他的整個生命歷程有了個概要的了解,覺得這是一位會思考、善決策、強行動的“成功人生典范”,遂萌生了深入學習的想法。
讀過幾本對《傳習錄》翻譯+解讀的著作,覺得讀得很過癮,但也僅此而已,還只是把它當做身外書讀讀而已。
2017年時,偶爾加入一個學習社群。每天共讀、寫心得,開始跟自己的生命有了一點鏈接,最重要的就是開始有學為己用的“踐行”意識。畢竟心學倡導的是“在心上用功,在事上磨練”,二者缺一不可,文本只是修行的媒介。
2018年,開始做線上10人學習的小組長,每天花2-3小時,學習和點評同學的學習心得,彼此鼓勵打氣。那幾個月看似在“奉獻”,但反而讓我的生命越發具有了力量感,我感受到內心澎湃的熱忱,體會到心與心連接的暢快感。
隨后有了百日傳家書活動,規則就是每天輪流有一人早晨6:00群內簽到問好,6:30將寫好的近期深度學習心得私信給一位學友,依序傳遞,最后一位學友再傳到微信群公開,看當天用了多長時間。當天所有同學在群內點評同學家書。我們小組9人從19分鐘到4.4分鐘只用了一天,進步神速。
那100天我寫了10封家書,總計大約有20000字(可惜這個寫的習慣沒有延續下來)。100個傳家書的早晨讓我強烈感受到了同頻共振的巨大威力。最重要的事值得以最莊嚴的儀式去做。我們9個人的心因為這樣一種儀式而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
3、我的學習體會
走過一大圈之后,回顧陽明心學的學習,我個人有三點體會:
1)學陽明心學最終要回歸到原著文本上,原文是根本的向導。
他人的解讀可以作為輔助材料閱讀,也可作為晦澀文本外的調劑閱讀,其中有些觸動內心的部分也可以強化我們對文本了解學習的動力。
我推薦的文本就是《傳習錄》,熟悉后可以挑戰《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 繁體豎排)。
2)一定要出聲朗誦。陽明先生的文章多為書信體,對象明確,情真意切,直抵人心,朗誦時會讓人有深深的共鳴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3)讀書后要反思和踐行。在心上用功,在事上磨練。人生就是一場借假修正的靈魂洗禮。
4、對我啟發很大的篇章(篇名下為金句)
1)《教條示龍場諸生》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2)《示弟立志說》
后世大患,尤在無志,故今以立志為說。中間字字句句,莫非立志。蓋終身問學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說而合精一,則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說而合敬義,則字字句句皆敬義之功。其諸“格致”,“博約”,“忠恕”等說,無不吻合。但能實心體之,然后信予之非妄也。
3)《寄諸用明書》
不幸遂至于得志,豈不誤卻此生耶!凡后生美質,須令晦養厚積。天道不翕聚,則不能發散,況人乎?花之千葉者無實,為其華美太發露耳。
4)《大學古本序》
圣人懼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覆其辭。舊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務于誠意而徒以格物者,謂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誠意者,謂之虛;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誠意者,謂之妄。支與虛與妄,其于至善也遠矣。合之以敬而益綴,補之以傳而益離。
5)《寄楊邃庵閣老書》
夫權者,天下之大利大害也。小人竊之以成其惡,君子用之以濟其善,固君子之不可一日去,小人之不可一日有者也。欲濟天下之難,而不操之以權,是猶“倒持太阿而授人以柄”,希不割矣。故君子之致權也有道:本之至誠,以立其德;植之善類,以多其輔;示之以無不容之量,以安其情;擴之以無所競之心,以平其氣;昭之以不可奪之節,以端其向;神之以不可測之機,以攝其奸;形之以必可賴之智,以收其望。坦然為之,下以上之;退然為之,后以先之。是以功蓋天下而莫之嫉,善利萬物而莫與爭
6)《拔本塞源論》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于圣人也,特其間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視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圣人有憂之,是以推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復其心體之同然。
7)《告諭浰頭巢賊》
若爾等肯如當初去從賊時,拚死出來,求要改行從善,我官府豈有必要殺汝之理?爾等久習惡毒,忍于殺人,心多猜疑。豈知我上人之心,無故殺一雞犬,尚且不忍;況于人命關天,若輕易殺之,冥冥之中,斷有還報,殃禍及于子孫,何苦而必欲為此。
8)《大學問》
人惟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求之于其外,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也,而求至善于事事物物之中,是以支離決裂,錯雜紛紜,而莫知有一定之向。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于外求,則志有定向,而無支離決裂、錯雜紛紜之患矣。無支離決裂、錯雜紛紜之患,則心不妄動而能靜矣。心不妄動而能靜,則其日用之間,從容閑暇而能安矣。能安,則凡念之發,一事之感,其為至善乎?其非至善乎?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詳審精察之,而能慮矣。能慮則擇之無不精,處之無不當,而至善于是乎可得矣。
9)《送宗伯喬白巖序》
精則明矣,明則誠矣,是故明,精之為也;誠,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
5、好奇妙的緣分
感覺跟學友緣分很深。
進入寫作社群,第一篇閱讀和點評的就是您的文章,那篇文章給了我看待孩子教育更大的全景圖,拆掉了我一個盲維。你的文章也讓我認識了一位好學的父親。我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學友的真心點評,很受益。真的很感恩。
今后寫作、成長的路上,我們繼續相互砥礪。
啰啰嗦嗦袒露了這么多。就此打住。
如有不當或謬誤,請學友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