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是個坐不住的人,大學的時候上自習,看旁邊的學霸小伙伴們一個個穩坐如山,自己卻像屁股底下有針扎一樣擰來擰去,看不了幾頁書就跑神,忍不住打哈欠玩手機。
但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其實挺愛學習的,人生愛好之一就是網購各類課程,下載收藏各類學習資料,對自己不會的一切都充滿學習熱情……只可惜,沒有一樣堅持下去真正學出成果的。
自己也常常困惑,明明有滿腔的學習熱情,卻偏偏常常感覺學不下去。明明任選一樣堅持學下去都會很牛逼,但偏偏全部半途而廢,沒學好任何一樣東西。簡直要含淚問蒼天,自己是不是沒有當學霸的命。
直到讀了齋藤孝的《學會學習—從認知自我到高效學習》,我才發現原來這么多年來……自己其實并不會學習。如果基于清楚的自我認知選擇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學霸。
這樣東西到底值得學嗎?
大三那年,舍友打算在學校外面報個日語班,問我要不要一起。我一時興起,覺得如果能學會一門小語種該多酷炫啊,就跟著一起報了個德語班。
結果,大三那年課業繁重超乎我的預期,德語的難學也超乎我的想象。詞語的陰性陽性,卷舌的發音,至今想起來都欽佩自己當時無知無畏的勇氣。
舍友學日語的目的很明確,她喜歡日本,喜歡動漫和日劇,每周上完課回來都歡快的在宿舍刷新番,進步嗖嗖的。而我,每天上課困到要死,回來抱著筆記在心里哀嚎:我特么到底為什么要學德語呢?
結果可想而知,我堅持沒多久就放棄了,而舍友現在已經考過了日語二級。
齋藤孝老師在書里寫,搞清楚為何而學很重要。從沒有人抱著“說不定哪天能用上”的念頭,最后學有所成了。那些真正能學好的人,要么沒有退路,要么滿懷熱情,總之都抱有強烈的動機。
回想我當時,對學會德語其實沒有真正的需求,對德語也并不是真正的喜歡,靠著“學會了多酷炫”的念頭,實在太難抵抗學習一樣東西會遇到的困難和挫敗感。
所以,學會學習第一步,其實是反復拷問自己,這樣東西真的值得學嗎?我是出于需要,還是出于喜歡?這份需要有多強烈,這份喜歡有多真誠?
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明確的答案,請果斷放棄,把你的精力投入到那些不得不學、或者確定了很熱愛的事情上去。
對于學習我到底想達到怎樣的目的?
有一個寒假,我忽然對畫畫產生了興趣。買了一套彩鉛,每天在網上找圖片照著畫,樂此不疲。
剛好當時在網上看到一個繪畫班,覺得自己應該好好打打基礎,就去報了名。結果……很尷尬,自從買了課程,反而覺得自己對畫畫興趣大減。
反思好久才發現,我對于老師教的畫花、畫水果實在沒有興趣,我只喜歡畫娃娃。而且和同學們每次交作業對比的挫敗感,很大程度增加了我拿起筆畫畫的心理壓力。
仔細想想,我學畫畫又不是為了成為插畫師、專業畫手,學那么好的基礎功做什么?自己愿意畫下去,畫的開心才最重要不是么?抱著這樣的念頭,繼續胡亂畫著,非常自得其樂,有時候畫出來的東西居然也還不錯。
讀《學會學習》這本書第一篇,齋藤孝老師寫自己學大提琴的故事,“我最怕一點一點地從基礎練習做起”,忍不住拍桌子笑起來。
我們一直以來都被教育,學習的標準流程是打好基礎,反復練習,一點一點進步,聽上去就是個龐大的工程,而且非常枯燥和可怕。
事實上,成年以后大多數我們要學習的東西,都不需要從根從底的學起。針對自己的目的,倒推出學習路徑,反而可能是更好的學習方法。
比如同樣是學英語,如果你的目的是通過考試,那么刷題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你目的是提高口語,直接找外國友人交流可能更好。甚至大家常說的看美劇學英語,你想學生活用語、商務用語、專業用語,都應該選擇不同的美劇。
不考慮實際學習目的,一味強調“積累”“努力”,完全是南轅北轍,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
什么樣的學習方法才適合我?
這么多年的學生生涯,我一直知道自己有個毛病,就是上課時候容易走神。
當年我歸因為對老師講的東西不感興趣,結果后來有了學習自主權,買了自己很感興趣的課程,也是聽著聽著就不知道自己干嘛去了。
為此對自己很是痛心疾首了一陣,但隨之發現,那些我聽不下去的課程,只要整理成文字筆記,我就可以看得津津有味。這才明白,自己不是愛走神,而是文字對于我而言,是比音頻更容易被接受的信息載體。
那之后,再有人對我說,好羨慕你們這些喜歡看書的人,我都會回:這有啥,大家喜歡的接收信息的方式不一樣而已,你可以去聽音頻看視頻啊。
齋藤孝老師寫,我們使用的方法是否適合自己的性格,是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問題。越是強迫自己越容易心生厭惡,與其這樣,還不如找一個自己不怎么排斥的學習方法,消除厭惡與抵觸的情緒。
你在什么地方更容易注意力集中,你在什么時候最有干勁,你用什么方法記得最快?當我們能夠觀察和了解自己的學習習慣、行動模式和思維傾向,找出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時,往往學習起來會事半功倍。
每個人都可以是學霸
大學時候有個同學,外號叫做“呆哥”。人如其名,非常努力,成績平平,笨手笨腳,不善人際。
少年人難免刻薄,我們對呆哥常懷有幾分帶著優越感的擔憂:他這樣呆頭呆腦,除了啃書什么都不會的,將來可怎么辦?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被我們看好的呆哥,本科沒結束就發了SCI,順利直博,之后又連發幾篇重磅論文,成功變身學霸大神。
他身上那些曾經看上去像是缺點的特質,卻反而成為他學術道路上的助力,讓他能靜心科研,攻下那些艱澀的文獻。
所以說,學渣和學霸都是相對的,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