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仁字子孝,太祖從弟也。少好弓馬弋獵。后豪杰并起,仁亦陰結少年,得千余人,周旅淮、泗之間,遂從太祖為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
2、太祖之破袁術,仁所斬獲頗多。
3、從征徐州,仁常督騎,為軍前鋒。別攻陶謙將呂由,破之。還與大軍合彭城,大破謙軍。從攻費、華、即墨、開陽,謙遣別將救諸縣,仁以騎擊破之。
4、太祖征呂布,仁別攻句陽,拔之,生獲布將劉何。
5、太祖平黃巾,迎天子都許。仁數有功,拜廣陽太守。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議郎督騎。
6、太祖征張繡,仁別徇旁縣,虜其男女三千余人。太祖軍還,為繡所追,軍不利,士卒喪氣,仁率厲將士甚奮,太祖壯之,遂破繡。
7、太祖與袁紹久相持于官渡,紹遣劉備徇濦強諸縣,多舉眾應之。自許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為憂。仁曰擊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紹遣別將韓荀抄斷西道,仁擊荀于雞洛山,大破之。由是紹不敢復分兵出。復與史渙等抄紹運車,燒其糧谷。
8、河北既定,從圍壺關。連月不下。仁曰:圍師必闕,今頓兵堅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虜,非良計也。太祖從之,城降。于是錄仁前后功,封都亭侯。
9、從平荊州,以仁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瑜將數萬眾來攻,前鋒數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將牛金逆與挑戰。賊多,金眾少,遂為所圍。長史陳矯俱在城上,望見金等垂沒,左右皆失色。仁意氣奮怒甚,謂左右:“取馬來!”矯等共援持之。謂仁曰:“賊眾盛,不可當也。假使棄數百人何苦,而將軍以身赴之!”仁不應,遂被甲上馬,將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去賊百余步,迫溝。矯等以為仁當住溝上,為金形勢也,仁徑渡溝直前,沖入賊圍,金等乃得解。余眾未盡出,仁復直還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數人,賊眾乃退。矯等初見仁出,皆懼。及見仁還,乃嘆曰:“將軍真天人也!”三軍服其勇。太祖益壯之,轉封安平亭侯。
10、太祖討馬超,以仁行安西將軍,督諸將拒潼關,破超渭南。
11、蘇伯、田銀反,以仁行驍騎將軍,都督七軍討銀等,破之。
12、復以仁行征南將軍,假節,屯樊,鎮荊州。侯音以宛叛,略傍縣眾數千人,仁率諸軍攻破音,斬其首,還屯樊,即拜征南將軍。
13、關羽攻樊。時漢水暴溢,于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欲盡,救兵不至。仁激厲將士,示以必死,將士感之皆無二。徐晃救至,水亦稍減,晃從外擊羽,仁得潰圍出,羽退走。
14、曹丕即王位,拜仁車騎將軍,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進封陳侯,增邑二千,并前三千五百戶。后召還屯宛。孫權遣將陳邵據襄陽,詔仁討之。仁與徐晃攻破邵,遂人襄陽,使將軍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于漢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將軍。又詔仁移屯臨穎,遷大司馬,復督諸軍據烏江,還屯合肥。黃初四年薨,謚曰忠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