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一
當兒子對我說“媽媽,我不想上學了”。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長大后的兒子事業不順,家庭不睦,一副失敗者的形象,我大發雷霆的把大道理給兒子講了一遍,兒子像是被嚇到一樣,欲言又止,最終什么都沒有說。
場景二
在小區的水池邊玩耍,孩子們踩水互相潑水,玩的樂此不疲,一個孩子不小心腳滑摔了一跤,衣服鞋全濕了,孩子嚇的大哭,媽媽既擔心又惱羞成怒,一把把孩子拉起來,朝孩子屁股打去,“叫你上來不上來,現在摔了吧,叫你不聽話,還知道哭,不許哭!”
場景三
某天,帶孩子在早餐店吃早飯,一個孩子把醋打翻,媽媽大聲訓斥“倒個醋都能倒灑,你干什么能干好,你吃個蒸餃非要沾什么醋,不沾醋不能吃嗎?我小時候連餃子都吃不上……”媽媽說了一大堆道理,不顧飯店那么多人,不顧孩子的面子。
只要用心觀察,總會發現自己和身邊的人每天都在上演這樣的劇情,孩子們犯錯時,表達自己的情緒時,我們大腦里總會腦補許多嚴重的后果和不曾發生過的事,然后又急又怕的給孩子們講各種大道理,想堵住孩子的情緒,想讓孩子不再犯錯。
家庭教育專家蘭海說,先情后事。情不是先處理事情,而是先處理情緒,把情緒處理好再去處理事情。
而我們常常以處理事情為先。
我們像那只丟了西瓜去撿芝麻的猴子,只盯著錯事,而看不到孩子。
就像孩子哭這件事,孩子不開心了,哭是最好的情緒表達方式,也是最好的排解方式,而我們的父母卻一直在訓斥孩子不要哭,
“你是男孩,怎么天天哭?一點沒有男子漢的樣子。”
“就知道哭,哭能解決問題嗎?不要哭啦,好好說。”
孩子通過哭發泄自己的情緒,其實是一種自救的方式,而我們父母總是讓他不要哭,哭就沒有男子漢氣勢,哭不能解決問題。
孩子被父母“看見”,就是療愈的開始。
我們需要靜下心來,看清事情的真實原因。看見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看到孩子不開心,看到孩子在哭,我們要做的不過是過去抱抱他,拍拍他的背說,“寶貝,媽媽看到你受傷了,媽媽看到你不開心了,媽媽看到了,你想哭就好好哭吧,媽媽陪著你。 ”
僅此而已。
當兒子再向我表達他不想上學的時候,我又講了一大堆道理。兒子終于忍不住了,兒子說:“媽媽,我只是不開心了,我不會不上學的,我還要學知識做我自己想做的事。”
我恍然大悟,孩子只是在表達情緒,有些累的時候表達一下不開心的心情,我們父母腦補了最嚴重的后果,而影響自己的判斷。
我立刻給孩子道歉,并承諾以后再也不這樣,兒子才破涕而笑。
當二寶向我訴說不想上學的時候,我用平靜的語氣告訴他,“是的,我看到了你現在不想上學,就像媽媽有時工作累了,也不想上班,人都有累的時候。”
當我說完這句話時,二寶沒有在說話,低頭沉思了兩分鐘,牽起我的手向學校走去。
看見孩子的感受和情緒,認同并接納孩子。
當那個玩水而摔疼的孩子在哭的時候,媽媽抱抱他說:“寶貝,我看到你摔疼了。“
孩子的情緒發泄完了,情緒在流動,不會因為懼怕媽媽的訓斥而停止探索的腳步。
當那個把醋倒翻的孩子,媽媽說:“沒事的,我們趕緊把桌子擦干凈,然后陪老板一瓶蠟的錢就可以了。”
孩子不會害怕犯錯,而停止自己不斷嘗試的腳步。
當孩子犯錯時,有的父母看到是孩子一次學習的機會,有的父母看到是孩子又惹了麻煩。
錯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即將踏入40歲的我,當遇到問題時,我處理問題的模式都是原生家庭帶給我的模式,而即將40歲的我還沒有跳出原生家庭的深坑,如果我繼續下去,我的模式就是我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不想我的孩子被原生家庭所拖累,所以只能改變自己,做個終止自己原生家庭的劊子手,為孩子搭建新的原生家庭。
一把鑰匙一把鎖,這個世界上沒有相同的一片葉子,也沒有相同的孩子。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教育專家,而你孩子的教育專家只能是你。只有你足夠了解孩子,你才能成為你孩子的專家。
為了你也為你的孩子,請先自我成長。
英國的心理學大師——唐納德.溫尼科特說,人類的終極幸福與外部的事件并無多大關系,而是取決于父母如何養育他們的孩子。
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時的態度,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了孩子人格的塑造,影響孩子的一生,是學校教育無可比擬的。
拿破侖說:“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