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豐富的想象,也沒有現實更激動人心。”
1.馬拉松之種
“什么?跑馬拉松?別逗了,那枯燥玩意兒?”
以前,我從沒想過自己能和馬拉松扯上關系。上大學時在廈門,廈馬舉辦歷史很長,很火,很多同學去參加,但一點也沒影響到我。馬拉松的早晨,睡到自然醒,挪到白城門口,看非洲哥們兒組成的第一梯隊跑過學校門口,隨后是一群群穿著各種廣告,奇怪衣服的人經過。那時,我對馬拉松的認識僅限于此,看個熱鬧。對于很多問題的認識也同樣,世界仿佛被封在模糊玻璃罩子里,看不清也摸不到,只是懶洋洋的旁觀著。
后來看了瀟灑姐的書,其中有一篇《我的21公里》里寫到:“馬拉松的真正意義,一定是那極限后的路程,因為人會碰觸到他的邊界。我在十公里處停下來,喝水時鄭重吃下一管雙倍咖啡因能量膠。” 我想說應該是這句話的前半句啟迪了我,其實記住的卻是最后三個字能-量-膠。頭一次聽說這種食物,能量膠是什么樣的?是從一個牙膏一樣的管子里擠出來的神奇能量,吃完就會“砰”地一下,肌肉暴起,變成大力水手嗎?吃時還要“鄭重地”擠出...嗯!似乎有點意(hao)思(chi),所以要不要跑個馬拉松,嘗一嘗能量膠?
她還說:“當一生的意義指向體驗,人與人連失去和衰敗都是有區別的。”為了體驗的豐沛,可以列一個遺愿清單,翹辮子前一件件完成。我冥思苦想自己的清單里可以列出哪些事情,沒嘗試過的事情應該可以寫進清單里,比如馬拉松。此時恰巧看到銀川國際馬拉松舉辦的消息,2月份,我點了兩下鼠標,報了半程馬拉松。此時距離開賽還有三個月。
我在看到朋友圈有人跑馬訓練,別人還熱心給我推薦了跑步訓練APP,三個月內逐級遞增完成20公里的系統訓練計劃。下載后,我似乎只打開過一次軟件,訓練計劃就被擱置在一邊。我想其實跑步和走路這種枯燥的運動可能根本就不適合我。工作出差,生活狗血,讀書碼字,騎車游泳。嗖得一下,就來到了端午節小長假前。
2.賽前
騎車上班經過北京路,看到馬拉松比賽的彩旗在路邊飄揚,莫名的激動。5月27日,到國際會展中心領了比賽的T恤和號碼牌,參賽手冊,和能量膠(看了配料后失去了興趣)。回家翻著手冊,才發現馬拉松還有這么多名堂,首先組織就是項龐大工程:路線設置、邀請國內外專業選手參、招募領跑兔子、招募志愿者、醫療后勤保障等等,原來我都是一無所知啊。手冊的最后我在所有選手的名單里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像看考試光榮榜。
比賽前一晚,仔細研究了手冊上的注意事項和備用物品清單,準備好第二天的穿戴、計劃好早餐、設定好5點半的鬧鈴。
從小學到大的跑步經歷從腦海里蹦出來。小學3-6年級,但凡參加學校運動會跑步項目,必然拿回名次。每開始一個項目前,選手們都要四處打聽,“哎那誰誰有沒有報四百米啊?”當這幫小學生們看到我站在起跑線上,心里無奈地默默有了答案“第一名又沒戲了”。每次運動會結束,我都抱回家好幾個硬皮筆記本、文具盒之類的獎品。4年級時參加全校4-6年級長跑比賽,稀里糊涂拿了女子組第一名。代表學校參加片區的比賽,天很冷,腳像灌了鉛,迷迷糊糊跑完就吐了。上初中后生理的變化,身體越來越沉,小學跑步的事兒就被扔在了箱子底,高考后體重一度飆升,終于一度變成了媽媽最愛的圓乎乎嬰兒肥。即將到來的馬拉松,又讓翻出這些泛黃的記憶,原來我還有善跑的時候?
睡覺前看了遍瀟灑姐初跑馬拉松的經驗,想了解一下大概多少公里會出現疲勞期,如何克服。了解后安心睡下,又緊張得睡不著,不知道明天究竟行不行?迷迷糊糊睡過一夜,5點不到就醒了。6:20打車出門,來到人山人海的賀蘭山體育場,看到有情侶選手在簽名版前拍照。走到半程集結區,發現原來比賽T恤的顏色區分的是不同組別的選手,大多穿著橘紅色的是迷你馬拉松選手,紫色是半程賽服,稀稀拉拉可以看到一些。我把外套里的紫色體恤露出一點,感覺有點小自豪,“看,我跑得是半程耶。”比賽前,媽總對我說:“去,跑跑就行了,跑不動就下來。”我沒聽進去,心想,這可不是我。更喜歡在《跑步圣經》和《當我跑步時在想些什么》里看到的態度:就是因為不想跑時才愈要跑。
3.比賽當天
5月29日早晨6:40,開跑前,直升飛機在頭頂盤旋,主席臺上主持人在說著些什么,但烏壓壓的人群擋著什么也看不到。槍響后,興奮的彩色人群開始移動。我確定自己此次的戰略是:五公里為一階段性目標,跑完5個五公里就能成功完賽(開始誤以為半程是25公里)。心里暗暗好奇:自己會不會產生累死想撲倒在地上的情緒?如果有,會是什么時候?
我開始沿著賀蘭山路快速奔跑,大約在2.5km處,右腹部抽搐氣不順,一跑就痛。我想:這平臺期來得太早了一點吧,才2500米耶。停下來走著,大口調整著呼吸,又挺了挺胸和腹肌。此時身邊人就像潮水涌過去,不知又被多少人超過了。好勝心促使我慢慢重新跑起來,不知不覺竟然不痛了。知道自己向來有這毛病,每次游泳前10圈總有各種亂七八糟的念頭:“哎呀今天不行,狀態不好,水涼,游不了了...…”1km過后這些嘈雜的聲音便全都閉了嘴。
經過一座橋,轉了彎,閱海湖,中阿之軸……跑步丈量這個我再熟悉不過的城市,每個地方都會勾起某些片段和那時那刻的主角。聽著音樂,思緒像藍天上的白云一樣緩緩飄過,開始會有回憶,情緒,會為腳下這不停歇的固執感動。10公里以后情緒平靜,似乎感到腳有些抽筋,大腿很沉,扭動兩下,平臺期再沒有出現。只是簡單的抬腿跑下去,似乎也并不枯燥:狗狗突然跑進賽道,保安趕緊追著趕,觀眾們忍俊不禁;民族服飾的加油隊伍,頭頂大碗很賣力;有人跳熟悉的《中國美》廣場舞;觀眾用各種方式喊著加油,一叫美女我就回頭...
跑到北京路上太陽開始有些曬,我把外套裹在頭上。突然聽到人群中有人叫我名字,沒戴近視鏡跑得迷迷糊糊的我,下意識的看向人群,叫了聲:“誰啊?” 隨后聽到了...大Boss的名字。什么?大Boss竟然來給我加油,還能在這么多人里認出裹得嚴嚴實實的我,然后我還叫了聲:“誰?!”雖然為自己的犯二感到不好意思,但有了意外的驚喜加油,后面的路似乎更容易跑了。
見水就喝,找著15km,20km里程牌,在微信里和大家分享著進程。聽著歌,每首歌都想起一段故事,大學里聽的YUI《Cherry》,年初上映的電影《你的名字》主題曲,最近聽的《Beauty》,一邊想著高中生活,大學同學,和老趙看純情日劇哭得稀里嘩啦時她嘲笑我的樣子,一邊準備跑完最后五公里。
此時突然感覺到畫風不對:賽道轉了個彎,一個瘋狂的男青年從身邊大聲喊著“一二一二”的口號,像袋鼠一樣邁著大步飛奔過去,周圍的人笑,前面出現了拱門....納悶著通過,才發現半程馬拉松跑完了?!有種受騙的感覺,什么?不是25公里嗎?還沒跑夠呢,早知道剛才我就不聽著歌回憶著小電影磨磨唧唧了,也得來也個袋鼠沖刺啊!
就這樣,我稀里糊涂地跑完了人生第一個21.0975公里。雖然仍是稀里糊涂,但和稀里糊涂的旁觀相比,稀里糊涂地參與竟然如此不同。
好吧,遺愿清單的下一項是什么呢?全馬,徒步雅魯藏浦江,還是爬珠峰?
賽后小記
賽后綜合癥1食欲暴漲:組委會給準備的賽后食物包里有個綠色的飲料瓶子,我以為是雪碧,欣喜若狂。健身開始已經好幾年沒有喝過高糖碳酸飲料了,今天送上門來怎么不破個戒?打開一看,是枸杞功能飲料…一飲而盡。盡管賽后的兩天都有消滅垃圾食物的沖動,但隨著體能恢復欲望遞減。
賽后綜合癥2伴隨肌肉酸痛的情緒低落:比賽完當天很嗨,下午就繼續和小伙伴出去玩耍了,想顯擺一下:“看我精力多旺盛,跑完就出來玩兒,沒事兒!”。嗯,待到第二天,狀態是:大小腿僵掉,腹肌疼痛,全天在吃睡循環間度過。次日打車上班,上下樓扶墻跳,承壓能力下降,意志力被時不時感到的行動酸痛消耗。從能跑能跳到移動困難,終于明白為什么有些人術后抑郁了,行動不便就容易感覺自己軟弱無能,能跑能跳是對生命的多大禮贊啊。
關于各種對銀馬組織的吐槽,我想說:組織比賽不易,又是封路,又是各種配套設施,還有那么多有關部門和志愿者加班服務。說實話,每次區內活動,我們都是提供翻譯和接待服務,各種高大上的展覽都沒來得看就結束了。這次不僅參與了活動,還體會了一把被服務的感覺,真是爽!幾十塊報名費又發衣服又供進口水,食物和獎牌,太超值。
總結:
1.從零到半馬如何準備?
不一定跑馬拉松就只能通過跑步鍛煉,選擇你喜歡的運動方式,游泳、潛水、跳繩、騎車、徒步、攀巖等等都可以,你開心就好。建議每周約運動四次以上,每次1小時。
2.如何讓20公里顯得不那么漫長?
設定階段性目標。五公里不難吧?跑完4個五公里就完賽!比賽過程中有里程提示特別好。路上太枯燥?下載high歌邊跑邊跳啊。這次比賽我在路上聽太嗨,一度經過跑不動的選手旁邊就想對他們喊:嗨起來!嗨起來!一路上補給站喝喝水,看看沿路的各種表演,身邊跑過的不同選手,聽著沿路五花八門的加油聲,不知不覺就到啦。
每次游泳3000m我也用同樣的方法,先游1000米,再游四個500米,或和旁邊賽道的人偷偷比比賽,遇到比自己游得慢的,就暗暗嗖嗖超過去,遇到比自己游得快太多的,就…不比了,安慰自己還是和自己比賽比較好哈哈。
3. 賽后應該注意些什么?
好好拉伸,冷熱敷,讓肌肉盡快恢復好去瘋啊。
對自己好點,吃頓大餐犒勞自己,吃好了就不會總想著垃圾食品和高糖飲料。
如有肌肉酸痛等身體反應,好好放松,避免立即進入高壓腦力工作。放松后盡快恢復正常生活,大量運動后巨量血清素分泌過后需要生活里的持續多巴胺和成就感補充。
-----------------Fin-----------------
轉發即支持,么么噠
關于譯趣美
譯:提供高質量的口筆譯服務及有趣的英法語言培訓課程。
趣:分享讓學習和生活變有趣的方法,組織多彩讀書會。
美:相信自律自控努力為美,努力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