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馬枋(夢非)? 原創
來到我們同人心理咨詢室進行沙盤治療的求助者,尤其是女性朋友,很多時候會擺上“小人魚”這個沙具。這樣的女性來訪者大多存在情感方面的困擾,她們在兩性關系中付出很多,卻較少關愛自己;她們為愛情做出許多犧牲,但最后大多是悲情故事的結局。可以說,“小人魚”已經成為這類女性朋友的原型意象,在她們的人格體系中,“海的女兒”成為她們情感人生的故事腳本。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這么多女性都是“海的女兒”?為什么她們在愛情關系中總是心甘情愿付出,卻往往換來悲劇的結局?
李子勛老師在一次親子關系課程中曾經說過,有些童話需要家長“慎讀”,如果一些家長朋友按照自己膚淺草率的理解給孩子講童話,可能會對他們幼小的心靈產生深遠的影響。李老師以《海的女兒》為例,分析了這個童話的“毒”之所在。
如果你沒有認真讀懂安徒生的原著《海的女兒》,而是隨意拿起手邊的一個“簡本”,那么你給孩子講的故事可能會是這樣:一個生活在海洋深處的小人魚,因為厭倦了深底的生活而浮出水面,并且愛上了人類的王子。為了得到王子的愛情,為了把自己的魚尾變成人類的雙腿,她聽從海里巫婆的勸誘,交出了她最為珍貴的美妙嗓音。然而王子并不知曉是小人魚從一場滅頂風暴中救了他,以為是鄰國公主所為,所以王子雖然也喜歡小人魚,但他最終還是娶了那位人類的公主為妻。可憐的小人魚,她因為無法說出真相,只能用行走在刀尖般疼痛的雙腿為王子跳出凄美絕望的舞步;而當王子與他的新娘成親的第二天早上,痛苦的小人魚則變成了海上的泡沫……
李子勛老師說,如果作為家長這樣給孩子講童話,可能會向你的孩子(尤其是女兒)傳遞這樣的信息:一 愛情就是犧牲自己;二 愛情比生命更重要;三 女人(小人魚)不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即使付出最珍貴的代價也要去做徹底改變(把魚尾變成人的雙腿),這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當今醫療整容行業為何這樣紅火;四 如果得不到愛情,人生就沒有任何意義,生命也沒有存在的價值,只會變成海上的泡沫。
試想,如果一個女孩兒從小聽著這樣的故事長大,她成年后的愛情理念會不會受到影響呢?現在大家或許明白我們的沙盤上為何屢屢出現小人魚那個沙具了吧?我們都是讀著《海的女兒》長大的一代,想一想自己有沒有被“毒害”過呢?再看看那些因失戀而輕生的女子,她們認為失去了愛情就是失去了整個世界,這是不是當代小人魚的翻版呢?
說到這里,人們不禁會怪罪安徒生了吧?干嘛要編出這樣的童話給孩子們看?其實我想說的是,安徒生的童話未必是給孩子們看的童話,我認為他的故事是寫給成年人的成人童話。
請家長朋友們找出一個原著的版本,未加縮略的那種,去細細通讀整個故事。你會發現,其實你不懂安徒生,也不懂《海的女兒》。這篇被稱為童話的故事,講的不是愛情,而是人類心靈的成長;至少可以說,它是借助愛情的隱喻,告訴人們如何才能從最原始的心靈狀態,通過愛與被愛,完成心靈的飛升。我們可能都忽略了一點,而這正是安徒生想向讀者傳達的思想,那就是,小人魚最終向往的是獲得人類的靈魂,而與王子結婚、獲得人類的愛,是獲得人類靈魂的最佳打開方式。愛情是愛的一種方式,也是最令人心醉的一種方式,象征著陰陽結合讓生命變得完整。最終我們看到,小人魚雖然沒能嫁給王子,但她也沒有聽從巫婆的咒語而殺死王子。她通過寬宥與善良的行為為自己創造出了一顆靈魂。寬宥與善良同樣是愛,但已遠遠不是局限于愛情這一種形式。這才是整個童話的主題。
如果用心理學的視角去讀這篇童話,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生命的心靈演化過程。深海的魚是人類的潛意識,也是人類的原始本能;浮出海面看到人類的帆船和宮殿,是潛意識的意識化,或者說是人類本能的智慧化;從魚尾到人類的雙腿是一種成長,成長是一種疼痛,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魚與人的結合意愿,也是我們每個人內在自我與人類智慧的結合,即無意識與意識的整合,通過這個整合,我們獲得了榮格所說的那種“自性化”,從而具有了完整的靈魂,實現了自我的價值。
當然,這樣的解讀孩子們未必能懂。如果真的要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女兒聽,或者她已經聽過這個童話,需要你加以引導的話,你不妨試著從成長與人生意義的角度去修正先前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你可以跟孩子講,小人魚雖然可以在海底自由快樂地生活三百年,但因為她是魚,沒有人類的靈魂,所以想要成長,必須忍痛把魚的尾巴變成人類的兩條腿,她還要學會去愛,比如從風浪中救出王子,而想要嫁給王子,是希望被愛,只有愛與被愛,才能獲得人類的靈魂。而最終讓她獲得靈魂的機會,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她的善良與寬容。
如果說要找出什么值得借鑒之處,那就是需要告訴孩子們,一定要學會表達自己。正因為小人魚放棄了動聽的嗓音,無法告訴王子她才是他的救命恩人,所以才失去了機會。希臘神話中的回音女神(ECHO)也是如此。所以在與人相處的各類關系中,一定要學會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意愿表達出來。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快快去找一個完整的版本,好好讀一讀《海的女兒》吧!
好的童話,永遠是我們心靈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