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現風
組內分層取號的風波(二)??
就這樣,我們在“嘗試”中不知不覺中度過了兩周的時間。
在這兩周的數學課堂上,由于我設計的導學案習慣于為不同層次的孩子設計難易度不同的類型題,而且班級內的數學課堂上每一次抽孩子們上黑板上練習也好、講解也好、糾正也罷,在以往分層次的每一個小組中,為了抽查孩子們課堂學習的掌握程度,也為了保證每一個小組在考評過程中的公平性,往往要抽查每一個組里同水平層次的學生來作為考察對象。
現在我上課在抽查每一個組對某個知識點掌握的程度的時候,由于一次抽八個人,一個個點名有點浪費時間,再說我也不一定準確記得每一個組里同層次的孩子們的姓名。無奈之下,只好讓每一個組里推出一個人來回答或做練習。
但是時間一長我發現了存在的普遍情況: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組里的有些組員為了保證不給組里拖后腿,從來不上黑板做題;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有些孩子不上黑板來展示自己,所以就抱著花有些知識點學習不學習也無所謂,為了組內的考評,組長固然也不會讓我承擔組里的學習任務的態度;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還有一些組員抱著不給組里拉后腿的僥幸心理,自己只要保證在組里安分守己,不給組里添亂,但也從不積極參與組里的任何活動。
孩子們的這樣一種心理傾向,就失去了課堂抽查的意義,抽查的目的不是為了抽查,而是為了督促孩子們的學習,組里的不分層也失去了成立小組是為了服務于課堂共同學習的意義。另外,在班級管理中,有些孩子在學習能力這一塊真正的是薄弱,但是由于為了保證對每一個孩子的公平公正性而不分層次,無法像原來那樣做到,同樣的學習任務,依據孩子們學習能力的強弱用不同的分數來考評,還有就是同等的考評分數我們可以按照學習能力的高低來劃分不同的學習任務,以達到激發孩子們學習積極性的目的。從目前分組而組內不分層來看,有些孩子是真正的難以達到和其他的孩子們同等的要求。
目前的這樣沒有層次性的小組,不僅困擾著我的小組化班級管理,更在我分層的課堂教學造成了極大地阻礙,嚴重困擾著班級小組化管理服務于課堂教學的理念以及成效性。但我并沒有因困惑而煩惱,反而感覺這對于班級小組化的建設是一件好的事情,只有有了困惑,才可以產生思考,這是以下的名人告訴我的一個道理。
伽利略發現鐘擺原理
有一次,他站在比薩的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著天花板,一動也不動。他在干什么呢?原來,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脈搏,看著天花板上來回搖擺的燈。
他發現,這燈的擺動雖然是越來越弱,以至每一次擺動的距離漸漸縮短,但是,每一次搖擺需要的時間卻是一樣的。于是,伽利略做了一個適當長度的擺錘,測量了脈搏的速度和均勻度。從這里,他找到了擺的規律。鐘就是根據他發現的這個規律制造出來的。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
有一天,牛頓散步時,一個熟透了的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正好打在他頭上。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了牛頓深深的思考。
他想:蘋果為什么一定要向地下掉呢?為什么不飛向天空和別的地方呢?他推想地心有一種吸引力,又推想這種吸引力對任何物質都存在。他通過研究,提出了計算引力大小的公式,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我想:只有有了困惑,才可以產生思考;只有有了思考,才可以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