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我剛好出差到天津,周末有空就打算四處逛逛,網上搜了一下,注意到薊縣的獨樂寺非常古老,于是說走就走,跳上去往薊縣的班車就來到這個歷史上的軍事重鎮。
薊縣西南有山名漁山,薊縣縣城在山南,故名漁陽,古城早已經過整修,雖說形式仿古,看著還是新物。
獨樂寺就在漁陽古街上,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群之一,也是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另兩座寺院分別為遼寧義縣的奉國寺和西山大同的華嚴寺)
據說日本人曾否認中國還存有唐代木構建筑,后來梁思成考察、探訪了我國多個省市、縣城,終于發現了五臺山佛光寺等四座唐代木構建筑,并曾多次探訪獨樂寺,留下了大量的建筑資料,倡議保護維修獨樂寺。
傳說安祿山起兵叛唐并在此誓師,據傳因其“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而得寺名。古寺建于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遼圣宗統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山門上方懸掛“獨樂寺”匾,相傳是明嚴嵩手書,渾厚有力。
獨樂寺山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屬“分心斗底槽”殿堂類型,是我國古代建筑中該類型的最早實例。山門的屋頂呈五條脊、四面坡,建筑上稱為單檐廡殿頂,在古代建筑中屬于最高等級,只有宮殿廟宇中最尊貴的建筑物才使用,獨樂寺的山門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
屋頂橫脊兩端脊獸既有唐時鰭形尾,又有宋以后吻的形態,是我國最早的鴟吻。
山門殿南面二梢間立有兩尊遼代彩色泥塑金剛力士(哼哈二將),身材高大,肌肉突出,十分威猛。
北面二梢間東西墻壁為光緒時重摹的四大天王彩畫,這種表現形式也是較為少見的。
獨樂寺的觀音閣高23米,外表看是上下兩層,實際上是一座三層木結構的樓閣,第二層是暗室,而且無檐與第三層分隔,所以在外觀上像是兩層建筑。觀音閣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項,根據功能和位置的不同,共使用了24種,152朵斗拱,中間腰檐和平坐欄桿環繞,是李白在52歲北游幽州時所書寫的“觀音之閣”。“具足圓成”是咸豐皇帝所題。
觀音閣內的十一面觀音像高16.08米,是我國現存最高大的彩色泥塑站像,優美端莊,墻上元代的筆畫線條優美,雖歷經滄桑仍然保持著艷麗的色澤,觀音背后的珞珈山觀音更有瀟灑氣度,應是泥塑中的精品,可惜殿內不允許拍照,而且燈光昏暗,我唯有在昏暗中仔細欣賞國寶的細節。
白塔是早期獨樂寺的組成部分,重建于遼清寧四年,塔高30.6米,平面八角形,造型包含了三種制式,頗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