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今日關注:20171210第282天
? ? ? ? ? ? ? ? ? 蜂群思維
一、概念
什么是蜂群思維呢?你可能會脫口而出:「所謂『蜂群思維』,就是去中心化、分布式的意思。」你可能還會說:「蜂群思維就是互聯網思維。」
這兩種說法都沒錯。KK 在《失控》的第二章專門用一整章的內容來闡述蜂群思維。
蜜蜂在選擇新的蜂巢地點的過程中,一開始的時候,有五六只擔任偵察工作的蜜蜂會去尋找適合新家的地點。他們找到自己喜歡的地方后,就會回到蜂群面前,用舞蹈來報告它們偵查的結果。舞蹈跳得越夸張,就說明它對它所發現的地點越滿意。然后一些蜜蜂就會根據它們的舞蹈,各自挑選一個地點去進行考察,回來后再加入到偵察員當中,用舞蹈的方式來表達它們考察的結果。如果一個地點能得到更多的蜜蜂認可,就會吸引更多的蜜蜂前去考察。這就像是一個滾雪球的過程。最終,哪個「雪球」最大,也就是說,哪個地點吸引的蜜蜂最多,整個蜂群就會跟著這些蜜蜂搬到它們所喜歡的新的地點。
KK 認為,這樣一個過程體現的是一個由白癡享有和白癡治理的選舉大廳,是徹底的分布式管理;而蜂群名義上的統治者蜂后,只不過是一個謙卑的跟隨者。這樣的系統,雖然看上去雜亂無章,但往往最終能體現出一種整體上的一致性,就像一個有機的生物體一樣。
蜂群思維是一種集體思維,是指由許多獨立的單元高度連接而成的一個活系統,能同時進行感知和記憶的分布式內存,具有典型的自適應性特征。
蜂群思維一定超越了它們的個體小蜜蜂思維。它的神奇在于,沒有一只蜜蜂控制它,但是有一只看不見的手,一直從大量愚鈍的成員中涌現出來的手,控制著整個群體。它的神奇還在于,量變引起質變。要想從單只蜜蜂的機體過渡到集群機體,只要增加蜜蜂的數量,使大量蜜蜂聚集在一起,使它們能夠相互交流。等到某一階段,當復雜度達到某一程度時,“集群”就會從蜜蜂中涌現出來。蜜蜂的固有屬性就蘊含了集群,蘊含了這種神奇。
二、蜂群思維的四大特征
1、沒有強制的中心控制
2、次級單位具有自治的特質
3、次級單位之間彼此高度連接
4、點對點間的影響通過網絡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
三、如何運用蜂群思維
KK 認為,互聯網社會和互聯網經濟,也具有「蜂群思維」這樣的特點。KK 認為「蜂群思維」不是完全的去中心化、和完全的自底向上,「為了達成最好結果,我們還需要一些自上而下的智慧。……每一個有影響力的自底向上的組織得以存在很多年的原因,正在于它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自底向上和一定程度上自頂向下的混合體。」
KK 在《必然》這本書的第六章「共享」當中對如何運用「蜂群思維」有比較詳細的闡述。這里我們歸納成以下三點:
1、你首先要認識到,「蜂群思維」往往是低效率的。
這種低效率,是指大量用戶的自發行為所產生的結果,大部分都是低質量、低價值的,需要對其進行篩選、加工和管理。《連線》雜志在1993年就試驗過把他們的線上雜志完全交給用戶,并起名叫《熱線》;但他們立刻發現,必須要投入編輯力量,對用戶提交的素材進行篩選和加工。英國《衛報》也曾經開辦過一個完全利用讀者的報告來運作的新聞博客欄目,但兩年后就失敗了。還有很多媒體都做過類似的嘗試,不過結局都是,要么失敗,要么就回到傳統的編輯模式上。在國內,我們也看到了類似的趨勢:新興的科技媒體,很快就由 UGC 模式,也就是用戶生成內容模式,轉向了 PGC 模式,也就是專家生成內容。而所謂的 PGC 模式,跟傳統媒體的編輯模式并沒有太大差別;只不過在互聯網時代,媒體可以聯系到更多的專業撰稿人,建立起一個更大的撰稿人池子。所以,在「蜂群思維」的基礎上引入專業的、自頂向下的控制或管理是必要的。
2、「蜂群思維」雖然低效,但它幾乎總是我們開始解決某個問題的最佳方式。
想想看,有那么多幾乎是免費的、而且是主動的用戶來幫你解決問題,盡管看上去可能有些亂哄哄,但你可以迅速地、低成本地運作起來,并且可以很快地達到一定規模。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有可能找到更合適的解決方案,或者說,更好的模式。這也是為什么「蜂群思維」幾乎總是可以比我們想象的走得更遠的原因。像維基百科,一開始并不被人們看好,但它不僅遠遠地超出了當時人們對它的預期,甚至還逼得最權威的、紙質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停止了更新和印刷。所以,從「蜂群思維」開始,是互聯網創業的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3、「蜂群思維」可以使一個系統,特別是一個生態系統,具有更豐富的多樣性,從而有更強的生命力。
今年四月初在 Reddit 網站上進行的一場全球用戶參與的繪畫游戲。強烈建議你去看看這個游戲過程的快放視頻。這個游戲過程最能體現人類社會的「蜂群思維」。在這個過程中,你能非常清晰地體會到,什么是去中心化的集體智慧,什么是多樣性。
摘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