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只看到我的與眾不同: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
——塔拉?韋斯特弗
這則故事是真實發生在美國山區,極少有人能想象到的家庭,一個在垃圾堆里爬出來的少女,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她的童年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聲,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了她整個童年,更可惡的是父親從不允許她上學,生病了不就醫,是父親要她們能堅持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她們擁有自己的聲音,甚至她們的意志也是他眼中的惡魔。
作者塔拉·韋斯特弗通過回憶錄的形式真實的記錄下來,塔拉出生于1986年出生于美國愛達荷州的山區,17歲前從未上過學,在哥哥泰勒的影響下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又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2018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已累計80周,仍高居Top1,全美銷量破百萬冊,作者因此書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比爾·蓋茨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赌惝斚聒B飛往你的山》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p>
從小在垃圾堆幫父親干活的塔拉,并不清楚讀書意味這什么,了解到的世界全是父親所描繪的,父親也認為家庭的教育才是真正能夠幫助她的思想和規范她的行為,認為傳統的教育會腐蝕她的思想,對她沒有任何幫助,在父親這種觀念的植入下,塔拉本可以在懵懂的年紀,用自己好奇的眼光去打量這個世界,但思想之牢一直被禁錮著,掙脫不了。
塔拉生活的山區,與外界一直隔絕,父親是家庭里面的獨裁者,總是喜歡用神的旨意來維護他言語的權威,也喜歡用思想來控制,從小不讓孩子讀書,生病也從不找醫療機構,而是通過母親的自制精油來醫制,整本書大篇幅的寫到母親的精油,像是精油伴隨了塔拉的整個童年生活,和塔拉一一見證了家庭的變故,不管是家庭事故的發生,還是精油的成功所帶來的財富自由,好似發生的一切都是在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本以為父親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殊不知一直在拯救整個家庭的是母親,她一直在支撐整個家,更諷刺的是一直忙于世界末日到來的父親,他早已開始布局存儲各種東西,卻不知到最后真正救他的不是食物,也不是石油,而是母親的精油,而且精油最后的成功,似乎也隱喻著塔拉這一路學習當中所付出的努力和遇到的艱幸,直到成功進入哈佛。
成長道路上影響塔拉的兩個哥哥,一個是肖恩,霸道和野蠻,甚至可以說是殘忍,是惡魔的化身,不僅對塔拉言語的辱罵,更是對塔拉施加暴力,但最讓塔拉可怕的卻是父母的冷漠和視而不見,還好塔拉學會了如何堅強,另一個對她影響最深的是哥哥泰勒,她是藏在塔拉內心深處最溫柔的一面,是他的影響,塔拉才開始勇敢的邁出一步,走出這個家庭去楊百翰大學讀書,去山外看看另一個世界,在這求學道路上,她也試圖去求證以前家庭給她灌輸的價值觀,但發現外面的世界看到的學到的,和一直存在她腦還里的觀念總是相違背的,甚至可以說是荒唐可笑,她不斷的自我懷疑,在堅持和放棄之間難以抉擇,在一次次難以抉擇的背后,她決定用全身心融入這個新的世界,新的環境,打開自己的心扉,去重新認識自己,塑造自我,所以她不斷的在成長,不斷的自我迭代,從楊百翰大學,到劍橋大學,再到哈佛大學。
這本書的英文名叫educated,翻譯過來是受教育的意思,作者在以往的生活都是被動的接受家庭的教育,都是以家庭灌輸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當她決定走出垃圾堆去讀大學,是準備積極主動的去了解這個山外的世界,她嘗試接觸不同的人,生病了去醫院,學習不同的知識,去不同的學校接受教育,她就像一只鳥一樣逃離了父母思想的枷鎖,一路上跌跌撞撞,重塑人格,在以為自己終于掙脫了思想的束縛,卻發現自己雖融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卻失去了整個家庭作為代價,這又是一個痛苦的循壞和抉擇,所以在山的這頭和山的那頭,永遠都存在著種種的矛盾,但能得到的幫助,僅僅只能靠自己的意志去堅持。
本以為此書可能是想描寫一個小女孩是如何通過學習,從垃圾堆一路逆襲進入到哈佛大學,包括我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迫切的想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學習,但讀到最后才發現,作者并沒有教你用什么方法,而是讓你在讀的過程中不斷的與自己對話,認識自我,讓你明白什么才是教育?教育真正的目的是什么?這遠比你學習什么知識和技巧更加重要,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抑或是社會上的教育,它都是你認識這個世界的窗戶,也是你認識自我的心門。
最終我認為,教育必須被視為一種對經驗的不斷重建,教育的過程和目標合二為一,是一回事。
---約翰·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