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__讀 余華《活著》有感
余華說:“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才會突然到來。長期期以來,我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現實的那一層緊張關系”
的確,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的真實才會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有多么的突出。內心讓他真實的了解自己,而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全世界。
? ? ? 作為一個寫作小白,沒有讀過太多的書,沒有走過太多的路,更是對人生經驗極度的缺乏。可我并不慌張,也不急躁,因為我始終堅信,“我手寫我心”,我在寫,我想寫,并不是為了任何其他的利益或是什么別的事物。現在的我可能對于寫字來說完全沒有領悟,但我相信時間,相信她能讓我成長。——這里是初入大一的Little啊
? ? ? 今年九月中旬才步入大學的校園,雖然所在的專業并不理想,但曾若影若現的大學生活還是如約而至,在大學期間翻開的第一本書便是余華的《活著》。也曾以為:大學啊,是可美好的呢。或許并不是的啊......不斷地失敗與打擊,汗水與無奈,所有的這些都是生活在逼迫我們認輸,“教”我們投降,可曾經的理想真的就在日復一日的重復中消失殆盡了么?到底,是怎樣的《活著》來教會我們不論生活給我們帶來了多大的打擊,不論命運想怎樣對我們出手,我們都要同福貴一樣義無反顧的認真生活。
? ? ? 對于作者余華,我并未去做相應的了解與認識,或許是本人的人生經歷并不豐富,不能很好地了解余華筆下的福貴,不能很好地了解余華的文字,讀完后總覺得好多明明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痛徹心扉的事,為何在他筆下如此輕描,好似只一味的陳述著別人的故事。
? ? ? 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一書中曾說:“理性就像貞操,失去了就不在擁有;只要碰上開心的事,樂觀還會回來。可因為遇見不幸的事件就應該悲傷啊”。的確,《活著》這看似輕描淡寫的語言,極度冷靜的文字,在我看來是在用另一種方式訴說著人物的悲哀,書寫著人物的不幸。倒是,還很想知道余華是以怎樣的心情完成的這部大作呢。我還算年輕,或許對其理解不夠透徹,又或許完全不對,但這就是《活著》給我的第一感覺,可能再讀時又有不同的領悟吧。
? ? ? ? 在筆者看來《活著》寫的是一個時代人的生活,是老一輩的日子,他們從過去走向未來,不曾回頭,亦不曾忘記過去。《活著》讓我們的爺爺奶奶輩那深遠悠長的記憶閘門重新開啟,讓新一代的我們身臨其境感受過去的艱辛,用看似一天的陳述,寫一代人的人生。
? ? ? 或許福貴的一生經歷了太多,這其中有他自己的原因,但在我看來有著更多時代的因素吧。人們總是說富不過三代,作為地主家的兒子,福貴什么也沒學到,便將家產敗光,讓祖上從兩只雞發起來的家產田地一并輸光,回到了甚至連兩只雞都沒有的日子。輸掉了家產,福貴從有頭有臉的少爺淪為一無所有的平民,到這里故事開始轉折。他再也沒有了以前的年少,不久自己的父親便因氣而死。不論如何日子還是要繼續,帶著早已病了的娘,和女兒開始了茅屋的生活,后來年邁的娘病了,福貴抓著好不容易得來的兩個銀元上街抓藥,卻陰差陽錯地被當做壯丁抓去。歷經艱辛,終于回到家鄉,家珍依舊在家里等著他,只是娘去了,女兒也啞了。一家人在一起過日子,兒子懂事,也聰明,為了不跑壞鞋子光腳上學,后來卻因給縣長夫人輸血輸死了。女兒大了,許了好人家,卻難產而死,妻子家珍后來也死了,女婿二喜待他很好,可還是死了。福貴那時候已經是個老頭了,帶著外孫苦根回到了鄉下的小院,可后來,苦根也因為餓久了,吃了太多的豆子而活活撐死。最后的最后,只剩下一頭同叫福貴的老牛與他相依為命,兩個垂暮的生命在那塊昔日的田地里日復一日。
? ? ? ? 初讀時的感覺是那種刻骨的痛,想哭卻怎么也哭不出來,直到看到他花光了所有救下那頭同樣年邁的老牛,才真的繃不住,可能來自本能的同情,又或許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哈姆雷特,淚點也不相同吧。
? ? ? 但在《活著》這樣一部極度大悲的故事里,卻又時不時有著感人的溫情,或許這些不算太多的溫情正是作者留給我們的幻想,正是這點點滴滴感人的細節支撐著福貴在歷經世界磨難,依舊不改那活下去的初心,在苦難中開出一朵艷麗的花。
? ? 望如今的我們也能堅強的活著,并感激著,在苦難的土地上以忍耐的美德開一朵美麗的花。
我不怕生活阻擋,只怕自己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