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啟泉教授大名可謂是如雷貫耳,一直非常敬仰,幾年前我也有幸聽過鐘教授有關課程改革主題的一次講座。但是鐘教授的專著倒是這次初次品讀,在細細品讀了《課程的邏輯》一書前三個章節,可以說已經說經歷了一次“洗腦”。回望自己對于課程的理解,對于課程改革的認識可謂是冰山一角。
在前三個章節里,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鐘教授提出的課程改革要關注學生作為傲人“整體的人的發展”。鐘教授提出“整體的人”(whole person)的發展首先意味著智力與人格的協調發展。如何實現一個完整的人的教育?基于這個問題的提出,指向課程改革就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統整學生的知識學習與精神構建作為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作為直接面對教育、扎根在教育一線的我們來說,的確認識到以往的課程大綱多以學科體系為中心來表述本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教學要求也是需要教師求大同按照教參執行課堂教學,教學要求否認學生的個體差異,規定學生必須達到統一的一個最高標準,從而造成的結果就是教師只顧完成教學大綱或教參上的教學要求和指導建議,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大家做著整齊劃一的教學動作,唯恐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而學生呢,則是疲于應付知識的學習。所謂“聰明”、“優等生”的標簽都是給那些個老師讓學什么就學什么,老師說怎么學就怎么學,課余時間都花在學習上并為了高分、滿分兢兢業業努力并取得好成績的那些孩子們。慶幸的是,新的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只有當知識學習和學生經驗真正融化在一起,只是才能與個體發生意義關系,對個體生命的建構發揮作用。在此目標體系建構之下,才會看到我們現下的課程著眼點在于改造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獨特性和個性化作為基本信條,并積極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和“分析和解決問題”等的能力。再看看身邊的老師,他們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課堂的確發生了質的變化。我們的課堂不在是知識的灌輸,奉教材書本為圣經,而是變成了彼此的對話、彼此的尊重和彼此的合作。
“讓我們的課堂變富有生命靈動,讓我們的課程變得更富有生命體驗!”期待后續的品讀能有新的感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