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崛起】魏霸西河(二)

魏文侯和田子方喝酒,文候說:“鐘聲好像不和諧吧?左邊高了。”,田子方笑。

文候就問:"為什么而笑?",田子方說:“我聽說,國君應該審查樂官有沒有才藝,而不是去了解樂音是否和諧。現在主君你對樂音很了解,我怕你對樂官的才藝不會分辨啊”

文候說:“好”。

這段話什么意思?

1、知道音樂本身

2、知道如何管理樂官

首先我們可以推斷出,如果一個人知道音樂本身肯定可以知道如何更好管理樂官。那這樣看來,田子方何必勸諫文候。問題是

1、難道要君主對手底下的事,什么都知道嗎?

2、一心不可二用,君主什么事情都知道,那么勢必削弱對政治本身的關注度

3、萬一君主沉迷于某樣與政治無關的事情,國家就會因此而招禍。

所以這就提醒任何人,無需拘泥于每一項事情。《老子》有言

大智若愚

表示真正的哲學家由于把所有的精力用于哲學思考,現實中的形而下的世界,處理起來就很吃虧。相反你能想象一個在現實中人際關系圓滑的人,去從事哲學思考?

另外,君主更不能對手底的人的事情指指點點,妄圖代勞。就算君主了解,也要裝出自己不了解。如果君主指指點點,那么臣下就不會兢兢業業了。故《呂氏春秋》說

賢主勞于求賢,而逸于治事.

最后,君主最好只有一項愛好,就是政治。如果有愛好,也要保住不能沉迷于其中。

歷史上因為沉迷于愛好中導致國家衰落甚至亡國的皇帝太多,比如宋徽宗、梁武帝、明熹宗等等,當然不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愛好才導致亡國。而是因為他們本身不懂作為君主首先是務正業,然后才是享受自己愛好。否則這種輕佻性格被官場中的小人捕獲,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這樣的官場,勢必就會轉化到老百姓頭上,這樣一來,政治就危險了。

子擊出門剛好碰到了田子方,于是伏地相見問好。為什么呢?田子方是文候的老師,子擊是文候的兒子,自然子擊要十分恭敬。結果田子方不理他,沒有相應禮節回應,理論上這是很失禮的表現。子擊就發怒了,就問田子方說:“是富貴之人以驕傲待人呢,還是貧賤之人以驕傲待人呢?”。

子擊問這個,心里答案肯定是富貴之人,有錢有地位才能驕傲待人,但是他也不想想他爸是怎么做的。

于是田子方的回答出人意表說:"當然是貧賤之人以驕傲待人了。富貴之人怎么以驕傲待人啊,國家驕傲失去國家,大夫驕傲失去封地。失去國家的人,還有人把他當成國君嗎?失去封地的人還有人把他當成大夫嗎?我們貧賤的士人,要是言論國君不采納,那么穿上草鞋就走了,反正也不失去什么。"

這話什么意思?就是看上去強大的事物,反而是最弱小的。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強大的事物依存條件就會很多,比如一個人有錢有地位,那么錢和地位就是這個人的依存條件。失去失去任何一個導致,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孫子兵法》開篇就說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為什么不可不察?因為一場戰爭依存條件太多了,國君的品行,將士的士氣好壞、糧草、敵方的實力,這些條件就要細細的計算。

相反一個弱小的人,由于他的依存條件很少,導致就像馬克思所講的

你們失去的是鎖鏈,得到的是整個世界

當然這是一個底層的邏輯,表面上看,一個人的依存條件增大體現的是能力的增大。

另外,領導人需要自律,最忌傲。智伯之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清楚。故《論語》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也就是領導人最好的領導方式就是其身正。如果做不到,那就讓制度去限制。

魏文侯對李克說。這個李克是誰呢?一般認為李克和李悝為一人。但有人提出李克是儒家的學者,但是李悝是法家的學者,是兩個人。

魏文侯對李克說:“先生曾經說“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我現在有兩個宰相人選,一個是魏成、一個是翟璜,這兩個哪個好些?”,李克說:“卑下的人不參議立尊長之事,疏遠的人不參議戚近者之事。我遠離宮廷對于這個事情我不敢說。”。李克為什么這么說?我們看李克說什么?

卑不謀尊,疏不謀戚

這是中國古代人的保身之法。如果李克仗著自己學識淵博就指指點點,特別是官員任免這種大事,很容易就被人懷疑是結黨營私的。所以一個人有了好想法,真見解,還要考慮怎么說,什么時間說的。故《止學》中講

言拙意隱 辭盡鋒出。

話不能說的太透,要讓人琢磨。因為琢磨出來是人家的功勞。那人家琢磨不出來呢?那說明你傻,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

故《莊子》講

夏蟲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

萬一人家選錯了,我也有一個后退的法子。

另外還有個問題,就是魏文侯知人善任何必去問臣子意見呢?因為魏文侯手底下的人才都很厲害,誰比誰都差不多。

于是文候說:“你就別推辭了”

李克說:“主君何必問我?”,有五條標準

居,視其所親

富,視其所與

達,視其所舉

窮,視其所不為

貧,視其所不取

通過這五條標準,就可以判斷人才了。這五條說穿了就是考察人才在各個情況下的表現。

我們一條條看,

1、居,視其所親。就是說平時所親近之人。這一條是總方針。一個人的“運氣”往往從一個人交往的圈子里產生。

2、富,視其所與。就說富裕之時,看他和誰交朋友

3、達,視其所舉。有地位了看他舉薦什么人

4、窮,視其所不為。困窘之時看他是不是不擇手段

5、貧,視其所不取。貧窮之時看他是不是什么錢都敢拿

這五條是李克給魏文侯的識人之法,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出,這里有個特點就是重德。這是因為中國古人認為德和才是合一的,一個有道德的人才能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這個結論對不對,我們不去評價?《資治通鑒》就是去印證這些結論的一部書。

那么還有個問題,李克為什么不直接告訴文候要用誰?

魏成是魏文侯的弟弟,翟璜當年舉薦過李克。如果直接回答,會有嫌疑的。

魏文侯聽到李克這么說,就說道:“我知道用誰了”

李克出來,剛好碰到翟璜,翟璜就問李克說:“主君剛才問你誰為宰相,你這么說的?”

李克說:“魏成”

翟璜聽到,憤怒的說:“西河的守令吳起是我舉薦的,主君在國內對鄴城很憂心,我舉薦了西門豹。主君要攻伐中山國我舉薦了樂羊。中山國攻克后,沒有官員治理,我舉薦了你。主君的兒子沒有老師,我舉薦了屈侯鮒,你看看我舉薦的人,哪一個比魏成差,何況我還舉薦了先生你。”

李克說:“先生當年舉薦我,難道是為了結黨營私嗎?主君問我的主意,我的回答就是如此。我之所以知道主君他一定會用魏成,是因為魏成的工資,十分之一用于家內,十分之九用于外面,因此他在東邊結交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這三個人主君把他們尊為老師。你所舉薦之人,主君把他們當作臣子。你怎么能跟魏成相比。”翟璜一聽,面有愧意。

李克這一番辯駁也很有意思。他首先說

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

就是說當年你舉薦我,是因為你為國家而不是為你自己吧。這句話看起來是貶低,實際上是戴高帽,這樣一來無論我說什么,都是為了國家。而翟璜也沒法辯駁。

接著拉隊友,誰呢?魏文侯,說

此三人者,君皆師之;子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

意思是說,是主君他的行為表示了,魏成和翟璜的高低,不是我說的。

首先我們看到,李克所言確實符合了他的識人五法。

我們可以看看,

1、居,視其所親。魏成所結交之人,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都是當時的賢能之人

2、富,視其所與。同上

3、達,視其所舉。同上

4、窮,視其所不為。無

5、貧,視其所不取。無

可以看出,魏成確實比翟璜技高一籌。那魏成和翟璜有沒有關公戰秦瓊的嫌疑。

翟璜所舉薦的都是專業性人才,而魏成都是德行很高的人,也就是學者。對我們一般的人,學者,特別是那種務虛的學者,好像沒什么實際用處?但是無用之處是大用。政治家往往關心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而這種務虛的學者型人才,往往可以考慮長遠,一些戰略性問題,這樣就能很大程度上彌補政治家的一些缺憾。比如田子方告訴魏文侯不可專心于音樂之事,就是一個典型。

此外,如果國家推崇這樣的學者,就會固化認知。所以春秋時期不管怎么打,魯國的地位是很高的。千萬不要低估文化的力量。

當年秦國不打魏國的原因是什么?

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

放在現在就是個人品牌的打造,打造個人品牌第一步是什么?勾搭一個比你牛,甚至比一切人都牛的人。

所以為什么金庸小說了武功越高,境界也越高?比如《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郭靖武功成長的過程,也是他的思想境界提升的過程。

所以李克一番話,有兩個作用。

第一、告訴魏文侯如何識人?

《論語》中講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二、告訴翟璜如何認識自己。

《老子》中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當然智者一般從一個人的穿衣打扮就能大概知道這個人怎么樣?為什么呢?比如穿衣打扮特別嚴謹的人,往往自制力很好。這很容易想清楚,你買了一件新衣服,自然就想買一件新褲子,慢慢從外在的嚴謹,到內心的嚴謹。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