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夕
一入冬,就想到了“過年”。
“年”是我們中國人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寓意著團圓、舊去新來。
曾經,年是我們最大的期盼,可現代人對新年似乎沒有了當年的熱情。
成年人更是懼怕過年。長了一歲不說,還要像趕場子一樣,應付各種聚會。同學會、親友會、單身的還要奔赴相親會,一個年下來比上班還疲憊。
計劃中的睡到日照三桿也化為泡影。
而各種聚會也失去“敘舊”的初心,更像是一場又一場的“炫耀會”。蘋果手機是要放到桌面上的、衣服要穿名牌的、工資是要翻倍的,否則豈不是很“跌份兒”。
聚會中的場景通常都很相似。你坐在我對面,手中卻擺弄著手機,我幾次想張口卻欲言又止,怕你的漫不經心也怕沒有話題而尷尬。
為了配合這個場景,我也只好拿出手機,裝作很忙的樣子,內心里卻期盼聚會早些結束。
最后的結果是,大家圍著桌子吃了點相同的菜,寥寥數語的說了幾句話。散場的時候用美顏相機拍幾張照片,發到朋友圈里感慨一番,僅此而已。
所謂的相約“來年再見”,很不走心。
“年”代代延續著,可“年味兒”卻丟了。
偶爾會想起兒時的新年,好不熱鬧。小孩子,總會提前倆個月了就數著日子盼過年,到了新年有新衣服穿、有糖果吃。
無論去誰家,總會得到幾塊糖和幾把自家炒的瓜子,一邊害羞著一邊裝進了大口袋里。
那會兒,沒有手機,家家墻上都掛著老黃歷(萬年歷),總是提前把新年那一頁折成對角線。
每天早上,最興奮的事兒就是撕一頁老黃歷,撕掉一頁離新年就近一天。而老黃歷上的五行八卦、歇后語、小謎語更是吸引著好奇心很重的小孩兒,在研究和猜測中可以獲得很多樂趣。
民間俗語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那天家里長輩會熬上一大鍋臘八粥。那各色的豆子混合在一起,看著就讓人流口水,再配上一個流油的咸鴨蛋別提有多美味了。
越臨近新年,家里越熱鬧。拆洗被子、包豆包(東北傳統食品)、大掃除等。
記得每年包豆包,左鄰右舍的七大姑八姨都會一起弄。今天你家,明天我家,大家有說有笑,真是熱鬧。
兒時,村里多數人家都是土坯房,整個屋子都要用報紙貼起來的。而小孩子們很少有課外讀物,報紙上的各種訊息賺足了他們的眼球。那是他們了解外面世界的一個重要渠道。
偶爾看到報紙有漫畫會很歡喜,童年的世界多容易滿足。
現在制備年貨都是網購或者各大商場,雖然商品齊全卻少了那份尋寶的樂趣。
兒時辦年貨,都是和長輩們去趕大集。集市上人山人海。各種煙花炮竹、掛錢兒對聯、瓜果糖梨,讓人眼花繚亂,恨不得多長一雙眼睛。
總是逛完了這個攤位去一下攤位,貪心的想:“這要是我家的多好”。
一個集走下來總是收獲滿滿,大包小包的全是過年必需品。
等真正到了過年那天,村里人都早早的起來貼對聯,鄰里間要比誰貼的早,俗稱“搶年”。
小孩子異常的興奮,雖然數九寒冬最冷。可公雞一打鳴,麻溜的就起來了。男孩子趕緊去放鞭炮,女孩兒也跟著湊熱鬧,捂著耳朵躲出去老遠。
過年當天,鄰居們見面異常親熱,隔著一段距離就會說:“過年好啊!”而現在的拜年,都是各種群發的消息,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語言,說著千篇一律的話兒。
到了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春晚,會因為一個小品而開懷大笑,會因為一首歌而陷入沉思。
到了十二點準時吃餃子,熱騰騰的餃子里還藏著硬幣啊、糖啊。寓意著新的一年會交好運,吃到的人喜笑顏開,家人也鼓掌祝賀。
除夕這天,大人小孩兒都可以不睡覺,一起守歲。一般小孩兒會集中在一起,在冰天雪地里放煙花、放各種小鞭炮,這一整晚都會聽到噼里啪啦的響聲,可那聲音傳到耳朵里,格外親切。
現在,除夕夜家人在一起也是各自抱著手機,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仿佛和平常日子沒什么差別。
轉眼,雞年就要走遠了。真心希望大家利用過年的休息日,好好和親人、朋友,多敘敘舊。
世界很大,能相遇相知本不易,不要冷淡了感情,錯過了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