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簡書、微信公號、頭條號和博客,哪一款好用?”說了簡書的很多優點,這篇提點意見吧。
與微信公號、頭條號等平臺比起來,簡書沒有一個強大的“管理者”。
也就是沒有一個統一的“小編”。這樣的好處是,沒有人會嚴格地管理你的作品,但同時也不像其他平臺那樣,你把文章發出去就可以了,推薦分發閱讀等等自己就不再管了。
簡書像一個很多小社區集合而成的大社區,只有小社區的各自“樓長”,沒有大社區的“街道辦主任”。
由此產生出了一些問題。
一是沒有統一標準。
這是最讓寫字的我們困擾的。不知別人怎么想,我是專注于寫字而不太愿意花心思在如何推廣文字方面的。但沒有統一標準恰恰需要在這方面花很多心思。
有些標準是統一的。比如在上一篇里提到的關注2000、喜歡4000才可能申請簽約作者。
但除了這不多的客觀標準外,主觀標準更多。比如,同樣一篇文章,到底應該投向哪個專題?同樣一篇文章,可能同樣專題的不同主編,一個通過,一個卻拒稿。那下次類似的文章應該往哪里投呢?就更不用說類似主題的不同專題了。
二是專題機制的困擾。
本來簡書設立專題的初衷是很好的,可以讓審稿發稿變得更專業,也讓作者投稿不再盲目。
但這除了讓新來者有點無所適從外,即使像我這樣用了幾個月的人也時不時有困惑。
就拿簡書官方專題來說,有些“讀書”“人物”“歷史”之類的比較明確,但有些分類不太明確,比如“想法”“奇思妙想”“哲思”這些專題看上去沒啥區別,別說乍一看,就算投過多次稿的也不太摸得清楚到底咋定位的。
還有些專題名字是重復的,這種情況還不在少數。不要說很類似的名字了,完全一樣的也有啊,比如叫“讀書筆記”的專題就有好幾個,我投稿時就投錯了幾次。建議簡書官方設個專題注冊核查機制,其實就是簡單比對一下,已有專題名至少不應再允許注冊了吧。
如果再進一步的話,就是對設立某個專題設定一段時間的觀察期,觀察期內設置一些指標,能夠達到指標的再轉正,不行的應該取消。那些未轉正的專題應該明確標明,給作者投稿以指引。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有的專題以前可能火過一陣,關注與發文數都不少,但由于種種原因,已斷更了很久。這樣的專題乍一看根本看不出來,有不知情者投進去的文章就瞎了,等了幾天不見審出來,等發現再改投的話,有些文章又過了時效性。
對于那些非簡書官方專題,其實有些做得很不錯,但混同在一般專題里,有些可惜。
除了對作者設置等級(這個下面還要談)外,對專題也可以設置等級,同樣是設定一些指標,按達到指標的情況升級。比如官方專題可以設定為五星,其他新設的過了新手期轉正的是一星。然后根據發文數、審核時間、發文質量、互動等調整星級。
這樣可以杜絕那些心血來潮設立的專題,里面有個三、五篇文章,然后就扔在那兒沒人理了。
簡單一句話,專題也要有準入、退出和評定機制,同時要加強簡書整個專題的統籌。
三是激勵機制應升級。
簡書比較看重作者自發的聯系與互動,但從官方給予的激勵稍嫌不夠。
目前作者只分簡書作者與簡書簽約作者兩類。這在平臺初創期沒有問題,但隨著作者越來越多,其質量難免參差不齊。
就像一支隊伍和一個組織,開始時人少簡單分類即可,后來人多了,結構復雜了,總要隨之調整組織形式吧。
比如最近邀請到大咖蔡駿加入,但他同樣只是簡書作者,像他這樣成名已久的寫手,應該單列一類“簡書特約作者”吧。
簡書作者和簡書簽約作者目前看分類也遠遠不夠,比如新來乍到的,不妨設立一個“簡書新手”;那些至少出版了電子書的再給“簡書簽約作者”頭銜;中間的大部分作者根據其發文量、喜歡與關注量可以再分分等級,比如“簡書資深作者”、“簡書優秀作者”之類的。不同的專題也可以設立“簡書某專題簽約作者”的分類頭銜,這樣一目了然。
總之,目前只分兩類有些過于籠統,而且過于看重喜歡與關注這兩個硬性指標。
四是首頁應予改進。
目前首頁熱門文章單純靠閱讀數排名有些單一與偏頗。那些標題比較抓人的肯定排得靠前啊,所以即使是鬼故事也起個“啪啪啪”的標題。
也因為這個原因,首頁上的雞湯及技術干貨類過多。當然,不是說這類的不好,但如果充斥著這類的似乎有點問題了。
按目前的設置,一般登陸后映入眼簾的就是熱門的前幾篇文章,這樣使這幾篇更熱,其他很多優秀文章獲得關注的機會很小。
本熊的文章被推薦到首頁也不少次了,但似乎推了跟沒推沒啥區別。以至于我還寫了一篇“大家別向“首頁投稿”投稿 ”。上不上首頁還是應該體現出差別來。
除了上述幾大方面,還有幾個小點。
比如,文章被編輯推薦了,可否標出是哪個專題哪個編輯推薦?能否在作者各文集下顯示該文集篇數?能否將電腦版設置得和手機版類似,一登陸就顯示自己關注的頁面,或者能迅速找到這個頁面。
據說簡書快要上新版了,希望能在保留原有那么多優點的情況下,改善完備一些功能,讓寫字的人用得更爽。